明代戲曲作傢。字文明。一說名宏治,號半江。江蘇宜興人。生卒年不詳,約生活於明成化、弘治年間。據明萬曆《宜興縣誌》和清嘉慶《宜興舊縣誌》所載,他廣學博聞,志意懇篤,喜詞賦,曉音律,尤精於弈。少習舉子業,但未應科舉考試,一生佈衣以終。著有《樂善集》和傳奇《香囊記》。《香囊記》演宋代張九成與妻、母、弟悲歡離合的故事。終場詩概括全劇內容為:“忠臣孝子重綱常,慈母貞妻德允臧,兄弟愛慕朋友義,天書旌異有輝光。”在思想上,緊步丘濬的《五倫全備記》的後塵,宣揚封建禮教。結結構松散,情節蕪雜,許多重要關目幾乎都是模仿前人的劇作。劇中一些人物的唱詞,多用《詩經》和杜甫的詩句寫成,賓白亦多文語,成為明代劇壇上“以時文為南曲”的代表作之一。這種賣弄學問才情、追求典雅工麗的風氣,開瞭明代戲曲史上駢麗派的端緒。《香囊記》一出現,即被當時的封建文人贊頌為能“正人心、厚風俗”的“大雅”之作,刻本甚多,流傳廣泛,造成瞭消極的影響。明代戲曲作傢、評論傢徐渭在《南詞敘錄》中指出:“效顰《香囊》而作者,一味孜孜汲汲,無一句非前場語,無一處無故事,無復毛發宋、元之舊。三吳俗子,以為文雅,翕然以教其奴婢,遂至盛行。南戲之厄,莫甚於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