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第一個具有新式設備的劇場,也是從事戲曲改良的演出團體。1908年7月,京劇演員潘月樵、夏月潤、夏月珊與上海信成銀行協理、曾任同盟會幹事的沈縵雲等,集資創建於上海南市十六舖。主要編演京劇,也間有文明戲的演出。

  新舞臺的成立,是辛亥革命前後民主思潮高漲,資產階級戲曲改良活動的產物。新舞臺曾多次遷移,但始終堅持不去租界演唱。它第一次在中國戲曲史上改茶園為新式劇場,將帶柱方臺改建成半月形的鏡框式舞臺(中間設有轉臺裝置),,並將燈光佈景運用到戲曲舞臺上來,形成瞭當時舞臺美術的一個新的流派。新舞臺還實行瞭賣票制;改革舊劇場中泡茶、遞手巾、要小帳等積弊。為瞭提高藝人的地位,還改稱伶人為藝員,拒不應唱堂會;演員一律不用藝名而用真名。新舞臺的主要演員除潘、夏等人外,還有馮子和、周鳳文等。潘月樵(1869~1929),江蘇甘泉(今揚州)人。早年藝名小連生,初習梆子,後改唱京劇老生,以做功見長。辛亥革命後在上海等地歷任軍職,因反對袁世凱曾遭通緝。夏月潤(1878~1931),字雲礎,安徽懷寧人,演武生,兼演紅生,曾任上海伶界聯合會會長多年。辛亥革命中,潘月樵和夏氏兄弟等人建立瞭伶界義勇軍,攻打江南制造局。又首創募捐義演,支援革命。為此,孫中山曾親書“現身說法”的匾額,表彰他們的功績。新舞臺演出過不少宣傳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時裝新戲,如《潘烈士投海》、《黑奴籲天錄》、《黑籍冤魂》、《玫瑰花》、《波蘭亡國慘》、《中國國會萬歲》、《血淚碑》、《新茶花》、《華倫夫人》等。當時一些從事文明新戲創作的著名演員,如歐陽予倩、劉藝舟、王鐘聲、汪優遊、沈冰血等,都先後參加過新舞臺的演出,推動瞭資產階級的戲曲改良活動,也使新舞臺成為辛亥革命前後宣傳革命,匯演新戲的一個重要場所。影響所及,後來在北京、武漢等地都建立瞭類似新舞臺的劇場。

潘月樵便裝像

《新茶花》劇照

夏月潤飾關羽

  辛亥革命失敗後,在殖民地商業化傾向影響下,新舞臺漸趨衰落,後期蛻變為專以滑稽噱頭和機關佈景取勝的演出場所。1924年,劇場改建民房出售,劇團也隨之解散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