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藝學傢、民俗學傢。筆名靜聞、靜君、金粟等。1903年3月20日生,2002年1月10月逝於北京。廣東海豐人。20世紀20年代初畢業於陸安師範。20年代中期,在嶺南大學國文系工作並聽講。1927年任中山大學助教,次年轉杭州,任浙江大學國文講師等職。1934年赴日本留學,在早稻田大學研究院研究民間文藝及民俗,1936年回國。抗戰初期在廣東四戰區政治部擔任宣傳工作,後期回中山大學任教授及研究院導師。1947年被學校當局無理解聘,赴香港,任達德學院教授,兼中中華文藝傢協會香港分會常委。1949年到北京,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至今。

  鐘敬文從20世紀20年代前期在故鄉開始搜集歌謠、故事,發表關於民間文學的短論和隨筆。在中山大學任職時,他參加組織民俗學會,編輯《民間文藝》和《民俗》周刊及民俗叢書,並主管民俗學傳習班等工作。後來在杭州又與錢南揚等發起組織中國民俗學會,編輯《民間月刊》、《民俗學集鐫》等。在東京進修時,他繼續為國內《藝風》雜志編輯“民俗園地”副刊和“民間文藝”專號。回國後,在杭州為《民眾教育》月刊編輯“民間藝術”、“民間風俗文化”等專號,並編輯出版瞭《民間文化資料小叢書》,舉辦民間圖畫展覽會等。抗日戰爭中期,他被迫從廣東戰區回到中山大學中文系任教,講授民間文學等功課,指導攻讀這方面學科的研究生,並編輯《民俗》季刊。1949年夏他從香港回到北京,不久,受命籌建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成立時被選為副理事長。1978年他和顧頡剛等六教授共同倡議重建民俗學和有關研究機構。1983年中國民俗學會成立,被選為該會主要負責人,積極為發展中國民俗學而奮力工作。

鐘敬文在書房內

  解放前,鐘敬文就不斷在各類學校講授民間文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一直在北京師范大學等校教授此課,並為實現在全國文科高校普遍開設民間文學課而努力。1978年他參加在蘭州舉行的少數民族文學教材和教學討論會議,1979年至次年主編並出版瞭高校文科教材《民間文學概論》。建國後,他還培養瞭很多民間文學專業人員和高校教師。近年被授權培養博士學位的研究生,並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等職。

  鐘敬文堅持民間文學和民俗學研究60年。開始他從一般文藝學觀點研究民間文學。20年代末,進一步探求研究民間文學的專門理論和方法,接受歐洲人類學派等理論。在這方面他寫作瞭一些比較有份量的關於中國傳說、民間故事的論文,如《中國的天鵝處女型故事》、《中國地方傳說》、《老獺稚傳說之產生地》(此文最初在日本刊物上發表)等。從20年代末30年代初起,他又註意到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歷史和文藝的理論,並在某些研究中試圖加以運用。如1931年寫的《金華鬥牛的風俗》一文,就從經濟上探求鬥牛習俗的社會根源。但他比較系統地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卻是在40年代中期開始的。鐘敬文在研究工作中不斷擴大和開拓新領域,並於1935年底寫作瞭《民間文藝學的建設》,首次提出建設獨立的民間文藝學的問題。稍後,他曾著力研究各類民間藝術。建國初期,他認真學習瞭蘇聯的口頭文學理論,近年來在撥亂反正的過程中,他又根據建國後民間文學研究工作曲折發展的經驗和教訓,提高瞭關於民間文藝學建設的認識,寫出《把我國民間文藝學提高到新的水平》、《建立新民間文藝學的一些設想》等文章,為建立和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實際出發、具有中國特色的、系統的民間文藝學,作瞭開拓性的探索。

  中國民間文藝學科學史的探究,是鐘敬文在研究工作中開拓的另一個方面。60年代前期,他研究瞭晚清時期的民間文藝學,寫作瞭《晚清革命派著作傢的民間文藝學》等文章。近年來又寫瞭《“五四”前後的歌謠學運動》、《作為民間文藝學者的魯迅》等文。目前正在主持“中國現代民間文藝學史”的研究工作。

  鐘敬文在學術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長期進行民俗學研究,對神話研究也有較深的造詣,並且一向關心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在這些方面都發表過一些比較重要的文章。如《馬王堆漢墓帛畫的神話史意義》、《論民族志在古典神話研究上的作用》及《劉三姐傳說試論》等。他主張在民間文學研究中適當運用民俗學研究成果和民族志資料。幾十年來他發表瞭二、三百篇論文、隨筆及民間文學作品的記錄。過去隻出版過幾個單行本,如《民間文藝叢話》(1928)、《疍歌》(1927)等書。近年來將其中一部分理論文章編輯為《民間文藝談藪》、《鐘敬文民間文學論集》刊行。

鐘敬文和柳亞子合影

  60年來鐘敬文始終追隨祖國和人民前進的步伐,他是中國民間文藝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和倡導者之一,在國際學術界也享有一定聲譽。鐘敬文還是中國新文學史上一位知名的散文傢及詩人。先後著有散文集《荔枝小品》、《西湖漫拾》、《湖上散記》,詩集《海濱的二月》、《未來的春》及《天風海濤室詩詞鈔》及《關於魯迅的論考與回想》等多種著作。鐘敬文現在兼任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主席,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