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藝團體。簡稱“左聯”。1928至1929年間的革命文學論爭,傳播瞭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提高瞭革命作傢的思想理論水準。通過論爭,各方的觀點逐漸接近,提倡和發展普羅(英語prole-tariate音譯“普羅利塔利亞”的簡稱,意為“無產階級”)文學成為他們的共同要求,資產階級文藝傢對於革命文學的攻擊,從另一個方面促使革命作傢認識到必須聯合起來才能有力地進行文藝思想鬥爭;蘇聯的“拉普”(全稱“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傢聯合會”),日本的“納普”(全稱“全日本無產者藝藝術聯盟”)和“革命文學國際局”先後成立,也對中國革命作傢的聯合起瞭推動作用。革命文藝運動的發展及其由於論爭而暴露出來的弱點,引起中國共產黨中央的重視,加強瞭對文藝工作的領導,幫助革命作傢成立聯合的團體。

  中國左翼作傢聯盟成立大會於1930年3月2日在上海的中華藝術大學舉行。到會的有馮乃超、華漢(陽翰笙)、龔冰廬、孟超、莞爾、邱韻鐸、沈端先(夏衍)、潘漢年、周全平、洪靈菲、戴平萬、錢杏邨(阿英)、魯迅、畫室(馮雪峰)、黃素、鄭伯奇、田漢、蔣光慈、鬱達夫、陶晶孫、李初梨、彭康、徐殷夫、朱鏡我、柔石、林伯修(杜國庠)、王一榴、沈葉沉、馮憲章、許幸之等40餘人。最初的盟員共50餘人。大會通過瞭左聯的理論綱領和行動綱領,選舉沈端先、馮乃超、錢杏邨、魯迅、田漢、鄭伯奇、洪靈菲7人為常務委員,周全平、蔣光慈兩人為候補委員。魯迅在會上發表題為《對於左翼作傢聯盟的意見》的演說,強調革命作傢一定要接觸實際的社會鬥爭。他對左聯工作提出四點意見:“對於舊社會和舊勢力的鬥爭,必須堅決,持久不斷,而且註重實力”;“戰線應該擴大”;“應當造出大群的新的戰士”;“聯合戰線是以有共同目的為必要條件的。……如果目的都在工農大眾,那當然戰線也就統一瞭”。

中國左翼作傢聯盟創辦的部分刊物

  左聯一成立,立即遭到國民黨政府的破壞和鎮壓,如取締“左聯”組織,通緝左聯盟員,頒佈各種法令條例,封閉書店,查禁刊物和書籍,檢查稿件,拘捕刑訊,秘密殺戮革命文藝工作者等。人們習慣稱為“左聯五烈士”的李偉森(李求實,左翼文化工作者,不是左聯成員)、柔石、胡也頻、殷夫、馮鏗,就是1931年2月7日被秘密殺害於上海龍華國民黨警備司令部的。但左聯仍頑強戰鬥,除上海總盟外,還先後建立瞭北平左聯(又稱北方左聯)、東京分盟、天津支部,以及保定小組、廣州小組、南京小組、武漢小組等地區組織。參加左聯的成員,也不限於文化工作者,還擴大到教師、學生、職員、工人,盟員總數達數百人。

  左聯的領導機構,起初是常務委員會,後改稱執行委員會(或兩者同時並存),設秘書處,有行政書記負責日常工作。下設組織部、宣傳部、編輯部、出版部、創作批評委員會、大眾文藝委員會、國際聯絡委員會等。擔任過左聯領導工作的,除成立大會選出的常務委員之外,後來還有茅盾、馮雪峰、柔石、丁玲、胡風、以群、任白戈、夏征農、徐懋庸、何傢槐、林淡秋等。左聯內有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黨團”,先後擔任黨團書記的有潘漢年、馮乃超、馮雪峰、陽翰笙、丁玲、周揚等。在組織上,左聯接受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文委”)的領導。

  左聯與國際無產階級文藝運動建立瞭聯系,1930年11月,左聯派蕭三作為代表參加在蘇聯哈爾科夫召開的第二次國際革命作傢代表會議。中國左翼作傢聯盟加入國際革命作傢聯盟,成為它的一個支部──中國支部。

  左聯先後創辦的機關刊物有《萌芽月刊》、《拓荒者》(二刊系接辦)、《巴爾底山》、《世界文化》、《前哨》(第2期起改名為《文學導報》)、《北鬥》、《十字街頭》、《文學》《文藝群眾》、《文學月報》[ID=wen_saner]、《文學新地》等等;還秘密發行瞭《秘書處消息》和《文學生活》;並在《時事新報》副刊《青光》主辦《每周文學》。另外有外圍刊物《文藝新聞》。北平左聯機關刊物有《文學雜志》、《文藝月報》等。東京分盟辦有《東流》、《新詩歌》、《雜文》(後改名《質文》)。左聯盟員以個人名義編輯的刊物有《無名文藝》(葉紫、陳企霞)、《文藝》(周文、劉丹)、《春光》(莊啟東、陳君治)、《中華日報》副刊《動向》(聶紺弩)、《譯文》(魯迅,後為黃源)、《太白》(陳望道)、《新小說》(鄭君平,即鄭伯奇)等。左聯領導的中國詩歌會有會刊《新詩歌》。

  左聯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在宣傳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方面,魯迅、瞿秋白、馮雪峰等人都做瞭不少翻譯介紹工作。左聯從一開始就重視理論批評工作,其成員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武器,對於“新月派”、“民族主義文藝運動”、“自由人”、“第三種人”及“論語派”等的資產階級文藝觀點,進行瞭批評。對國民黨當局的反動文藝政策,進行瞭批判和鬥爭。他們很重視文藝大眾化的問題,先後在《大眾文藝》、《拓荒者》、《文學導報》、《北鬥》、《文學》、《文學月報》以及其他報刊上發表文章,展開熱烈討論,形成很有聲勢的文藝大眾化運動。

  左聯領導的左翼文藝運動,在創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革命作傢在左聯刊物和其他進步刊物上發表瞭大量作品,魯迅的《故事新編》以及他和瞿秋白的雜文,茅盾的《子夜》、《林傢鋪子》、《春蠶》,蔣光慈的《咆哮瞭的土地》,丁玲、張天翼、葉紫等人的小說,田漢、洪深、夏衍等人的劇作,中國詩歌會諸詩人的詩歌,都以其思想上藝術上新的拓展,顯示瞭左翼文藝的實績,產生瞭廣泛的影響。在左聯的培養下,湧現瞭沙汀、艾蕪、葉紫、周文、蔣牧良、艾青、蒲風、聶紺弩、徐懋庸等一批文學新人。他們給文壇帶來許多生氣勃勃的作品,成為30年代文壇上活躍的力量。創作方面的巨大成就還在於出現瞭許多新的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題材和主題。革命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鬥爭,工人群眾對資本傢剝削的猛烈反抗成為許多作品描寫的內容。農村生活和鬥爭的題材也進入瞭許多作傢的創作視野,不少作品以真實生動的藝術畫幅反映瞭農村貧困破產的景象,顯示瞭廣大農民的覺醒和鬥爭。此外,30年代動蕩不安的城市生活也在文學作品中得到瞭真實、集中的反映。所有這些作品都體現著強烈而鮮明的時代色彩。

  由於受到當時中國共產黨內左傾路線的影響,左聯在工作中有過教條主義、宗派主義的錯誤傾向。反映在創作中,不少作品內容上染有較濃厚的小資產階級意識。有些作品還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點。對此,魯迅曾進行過中肯而切實的批評。1936年春,為瞭適應抗日救亡運動的新形勢,左聯自行解散。

  左聯在國民黨政府殘酷壓迫下頑強戰鬥瞭6個年頭,粉碎瞭國民黨當局的文化“圍剿”,有力地配合瞭中央蘇區軍事上的反“圍剿”鬥爭。左聯培養瞭一支堅強的革命文藝大軍,為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甚至建國以後的人民文藝事業準備瞭一批骨幹人才。左聯為建設人民大眾的革命文藝作出瞭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