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詩總集。金代元好問編。10卷,輯錄作傢251人,作品2062首。其中除“南冠”類收入忠於宋王朝的留金使節或官吏朱弁、滕茂實等5人的84首作品外,全系金人詩。編選始於金亡前夕(1233),金亡不久已有初稿,成書於蒙古海迷失二年(1250)。其材料來源有二:一是編者憑記憶和旁搜遠引所得;二是依據金人魏道明和商衡的金詩選──《國朝百傢詩略》(元好問自序)。由於金朝立國後長期據有中原,中州(今河南一帶)是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當時人常以中州人物之盛自豪,故此此集取名《翰苑英華中州集》,又名《中州鼓吹翰苑英華集》,通稱《中州集》。

  《中州集》體例不錄存世者之作,“帝王”、“諸相”、“狀元”、“知己”、“南冠”等以類相從,其餘各傢基本上以時代先後為序。作者小傳,內容豐富,一般除載生平事跡外,還常舉名句、名篇為例,以說明各傢的特征。在小傳中,編者對金代詩壇風尚、詩歌的源流演變以及當時的政治歷史事件亦時有介紹。如卷一蔡珪傳,稱國初文士如宇文虛中、蔡松年、吳激等,皆宋儒;國朝文派,斷自蔡珪。是對金初期詩人的概括論述;卷十辛願傳,稱南渡以來,後生以風雅自名,轉相販賣;主文盟者泛愛受愚,不加裁抑,是對南渡以後詩風的批評;卷九賈益謙傳,述賈氏稱實錄誣海陵“淫毒狼驁”,“百可一信耶”,雖非金主亮的定論,但可作研究金代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鬥爭的參考。《四庫全書總目》說《中州集》“大致主於借詩以存史,故旁見側出,不主一格”,故此書不特為金詩之淵藪,而且也是治金史者所必備。

抄本《中州集》(年代不詳,北京圖書館藏膠片)

  《中州集》初刻於蒙古海迷失二年,明代毛晉刊本亦稱“初刻中州集”。通行本有《四部叢刊》縮印董氏影元本,中華書局1959年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