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沒有寫好的劇本、臺詞,也不經排練就向觀眾演出的一種戲劇表演。從希臘、羅馬時代就在民間開始產生並流傳。至17世紀時,形成義大利即興喜劇,逐漸興盛起來,成為一個劇種,深為當時民眾喜愛,對戲劇的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即興喜劇的特徵,第一是表演者除青年男女主角外,都戴假面具上臺,故又稱“假面喜劇”;第二是採用“幕表制”,即有一個故事梗概,安排人物上下場。演員可按自己所扮人物,結合當時社會形勢即興進行表演,隨口編念臺詞;第三是角色有定型。這種戲劇是有傳統程式的,故事事一般有固定的行動和主題,對話也有傳統套子,演員隻是根據實際情況變換方式而已。這種表演的方式在中國早期話劇的“文明戲”和上海特有的“滑稽戲”中,也以極為近似的形態出現過。

  即興表演還是一種訓練演員技巧的方法,曾被廣泛采用。西方戲劇學校設有專門的即興表演課。在蘇聯、東歐各國和中國戲劇表演教學中也貫徹類似的教學法。在表演訓練的“小品”練習中,用的也是即興表演的方法。

  即興表演在西方某些先鋒派戲劇演出中頗受重視,從20世紀20~30年代的阿爾托到當代美國的生活劇院,都強調演員的即興創作。實際上在戲劇演出中,任何扮演主要角色的演員,每次演出都會有不同程度、不同量的即興表演要素在起作用,處理得當,會使角色更加生動、豐滿。但是不能離開角色去隨意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