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京劇演員的學校。1939年冬,由上海商人許曉初等發起籌集資金,在上海馬當路設立練功房,開辦時條件較差。陳承蔭任校長,教師有瑞德寶、王益芳、陳秀華、梁連柱、吳富琴和鄭傳鑒等。一些到上海演出的著名演員如尚和玉、蕭長華、李洪春、趙桐珊(芙蓉草)等都曾被聘到校授藝。該校學制為7年,招收10~13歲的男、女生。學生傢長要與校方訂立合同(相當於科班的關書)。學校不供膳宿,全部走讀。教學與科班同,但設有文化課程。學生入校後,先練武功,並從學昆曲開場戲入門,如《天官賜賜福》、《富貴長春》等,然後根據不同資質分配行當。通過教戲,授與學生戲曲藝術的各門技能。建校10個月,即能公演,經常在黃金、更新、天蟾、皇後等戲院演出,劇目為傳統戲和一些新戲,如《火牛陣》、《漢明妃》、《鐵籠山》、《九蓮燈》、《紅樓夢》等,還將《王寶釧》攝制成影片《古中國之歌》。學校在設備簡陋的條件下,采用多方延聘名傢短期兼課的辦法,向各種流派廣泛學習,在一些新戲的排練實踐中作出藝術革新的嘗試,這是戲劇學校的一個特色。1945年秋停辦。6年中共培養瞭為觀眾所熟知的幾十名“正”字輩演員,如顧正秋、張正芳、張正娟(後改名張美娟)、陳正薇、關正明、程正泰、王正堃、王正屏、孫正陽、景正飛、黃正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