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故事集,共有五卷,因而得名。全書有一個基幹故事,首尾相應。每一卷也各有一個基幹故事。在這些故事中間插入瞭許多寓言、童話和小故事,形成瞭一種特殊的結構,西方學者稱之為“連串插入式”。這些寓言、童話和小故事大多是人民群眾所創造,最初隻是口頭流傳,受到廣大聽眾的喜愛。印度人民富於幻想力,擅長創造寓言、童話和小故事。印度各個宗教都力圖利用它們宣傳教義。婆羅門教、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莫不皆然。他們有的把這些故事納入自己教派的經典中,有的就編輯成書。《五卷書》》就是其中之一。現在流行的各種《五卷書》,最早的可能產生於公元前1世紀。流行比較廣的本子為12世紀一個耆那教和尚所編訂。根據這個本子,五卷的篇目是:第一卷《朋友的決裂》,第二卷《朋友的獲得》,第三卷《烏鴉和貓頭鷹從事於和平與戰爭等等》,第四卷《已經得到的東西的喪失》,第五卷《不思而行》。

  這部書的主要目的是向王子傳授治國安邦的本領。人民也可以從中學習處世做人之道。書中宗教說教比較少,道德教條也不多,主要宣揚耍弄手段、施展詭計以謀取物質利益。總的傾向是宣傳團結互助,弱者團結能戰勝強者。這在當時小國林立的情況下對小國的統治者和人民都是有用的。

  約在570年,《五卷書》被譯成巴列維文和敘利亞文。這些譯本久已散失,然而從巴列維文譯出的阿拉伯文譯本和從阿拉伯文直接間接譯出的許多譯本則流行歐亞各國。《一千零一夜》、《十日談》、《安徒生童話》、《拉封丹寓言》和其他許多書籍都有《五卷書》中的故事,有的故事甚至傳到瞭非洲。19世紀以研究這些故事傳佈演變的過程,形成瞭一門新的學科,即比較文學史。

  中國過去沒有《五卷書》的譯本,而它的故事卻多次出現於中譯佛經中。其中有些故事不一定取自《五卷書》,而是同出一源。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國的故事書中可以找到許多見於《五卷書》中的故事。解放後,中國也出版瞭《五卷書》的漢譯本。

《五卷書》中譯本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