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時期青銅器。1935年出土於河南省汲縣山彪鎮。共兩件:一件高29.6釐米,口徑54.6釐米,底徑29.6釐米,壁厚0.2釐米;另一件高30.1釐米,口徑54.5釐米,底徑29.14釐米。鑒的造型為大口曲壁、平底圈足。器壁對生4個獸形耳,銜環。鑒外壁飾水陸攻戰紋圖案3層,各層之間以寬頻間隔,帶上飾斜角雲紋。圖案人物合共286人,均為側影,類似剪影形式,主要表現人物動作,無五官細部刻畫。所有圖形均預先鑄為凹槽,再以紫色金屬嵌鑲。為戰國時期青銅器具有反映映社會生活性質的繪畫性紋飾中的代表性作品。

  水陸攻戰圖案主要表現戰爭和宴饗兩類題材,而以戰爭題材為主。戰爭題材表現的有兩軍步兵交戰、攻城和水戰3個方面的內容。畫面人物單體平列,無縱深表現,但人物主從關系分明。每組人物活動都有高潮,而且註意瞭環境的襯托,表明當時繪畫技巧雖尚處於比較幼稚的階段,但在傳達激烈鬥爭的氣氛,表現人物復雜的動勢方面,已具有一定的表現力。如中層紋飾中表現兩軍交戰,雙方指揮官均立於軍隊後方,執桴擊鼓或擊丁寧,指揮戰鬥。圖中部雙方搏鬥激烈,被擊傷的戰士跌倒時仍持定長矛、短劍,準備拚殺。攻城的情景尤為激烈:3人托起雲梯,梯上戰士冒著矢石仰攻。有的頭被砍落,其餘的人仍在奮戰不已。水戰部分以剖面表現戰船,上有戰士用力劃船,舟前兩名戰士跳入水中肉搏,水中有魚、鱉遊動,以明確地表示水戰的具體環境。宴饗部分在圖中所占比重很小,每組僅3人。兩人舉觶,一人相向跪地,中間有罍、豆等飲食器。人物均佩劍,與戰爭圖中的人物服飾相同,可能表現的是與戰爭有關的活動。

  戰國時期青銅器中表現水陸攻戰題材的還有故宮博物院所藏宴樂漁獵攻戰紋壺和1965年出土於成都百花潭的一件與之同形制的青銅壺。兩壺都是將水陸攻戰與宴樂、漁獵、采桑等活動組織在一起作分組表現。其表現手法和構圖形式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