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雜劇作傢。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不詳。金末詩人元好問(1190~1257)《遺山全集》及李庭(顯卿)《寓庵集》中,均收有題贈石子章(璋)的詩篇,王國維《宋元戲曲考》據此考訂他與元好問等人同時,都是由金入元的。石子章作有雜劇兩種,今存《秦翛然竹塢聽琴》,有《元曲選》等刊本,唯秦翛然均作秦修然。《竹塢聽琴》寫鄭彩鸞父母雙亡,由於官府勒令20歲以上少女限期出嫁,便棄傢到竹塢草庵修道。她深夜彈琴遣悶,為書生秦修然竊聽,二人見面互生愛慕。秦修然的世叔梁公弼知道道後,擔心有礙秦修然的學業上進,便騙他離開鄭彩鸞,進京求取功名。秦修然狀元及第後才得團圓。劇中鄭彩鸞的愛情生活與道傢清規戒律的對立,構成瞭這部作品的戲劇沖突。她的出傢是對現實壓迫無可奈何的逃避,並不是真正舍棄瞭世俗的傢庭生活,因此她說:“人說道出傢的都待要斷塵情,我道來都是些假,假!”(第2折)就是梁公弼也肯定她“心正不邪,這個便是正道。”(第3折)全劇以老道姑與梁公弼、鄭彩鸞與秦修然兩對夫妻的歡聚作結,聲稱這就是師徒們的“全真瞭道”。作傢肯定劇中人物正當而執著的人世間感情,而對違背人情和虛偽的所謂修真養性有著尖銳的諷刺,這與那些“神仙道化”戲中的說教恰好形成對照,也給作品帶來喜劇色彩。全劇情節頗為生動;第2折鄭彩鸞與梁公弼見面時,語言時露機鋒,富於戲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