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曲種。以四川方言評講。流行地區遍及四川城鄉,由於語音相近,還流傳到雲南、貴州兩省。

  四川評書歷史悠久,人才輩出,以具有四川地方語言特色而見稱。由於書路和表現手法的不同,有“清棚”和“雷棚”之分。清棚以說煙粉、傳奇之類的風情故事為主,重在文說,講究談吐風雅,以情動人。雷棚以講史和金戈鐵馬一類的書目為主,重在武講,講究摹擬形容。金鼓號炮、馬嘶虎嘯,都通過藝人之口來表達,使聽眾如臨其境,如聞其聲。雷棚藝人中還有專長於樸刀桿桿棒之類的武俠書。此外,還有熔“清”、“雷”於一爐,文武兼備的一派,書路寬廣,並編演瞭一些表現近代、現代生活的書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四川評書還發展瞭一種韻文評書的形式,全用韻文敘述故事,演出時用朗誦的語調,瑯瑯上口。韻文評書專演反映現代生活的短篇書目,如《冷槍戰》、《戰天池》、《米拉山上的英雄》等。

  四川評書的傳統書目,經過歷代藝人的積累和藝術加工,異常豐富,有“墨書”與“條書”之分。墨書即根據演義和小說改編、敷演的書目,有《三國》、《水滸》、《隋唐》、《包公案》、《濟公傳》、《聊齋》、《說嶽傳》、《文武榜》(據彈詞《再生緣》改編)等。條書即藝人創造的書目,有《王三槐反達州》、《金雞芙蓉圖》、《鐵俠記》等。還有一部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重慶掌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四川評書演出瞭不少根據現代小說改編的新書目,有《林海雪原》、《平原槍聲》、《紅巖》、《王若飛在獄中》等。四川評書著名演員有王秉誠、鐘曉凡、傅平川、唐玉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