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曲藝、民間文學研究論文集。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曾永義著。臺灣省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出版。書前有著名學者臺靜農的序言和著者的自序。書中共收論文21篇,並附錄楊明《俗曲演唱會──訪曾永義先生》一文。

  《說俗文學》中的21篇文章,除《漢高祖的大風歌》一篇屬於古典文學研究以外,其餘可以分為3類:①關於曲藝文學的,有《中央研究院所藏俗文學資料的分類整理和編目》、《不登大雅的文學之母》、《俗曲演唱》(附〔銀紐絲〕、〔跑旱船船〕、〔對花〕、〔孟薑女〕、〔大四景〕、〔憂時〕、〔賣雜貨〕、〔蘇州景〕、〔四季想思〕等曲譜)、《馬頭調·遊俠歌妓之詞》(附〔北馬頭調〕、〔上海碼頭〕譜)、《說“群曲”》(附“群曲”譜)、《明成化說唱詞話十六種》、《關於變文的題名、結構和淵源》等7篇。②關於民間文學的,有《西施故事質疑》、《梁祝故事的淵源與發展》、《楊妃故事的發展及與之有關的文學》、《馬嵬楊妃塚》、《潘江東的〈白蛇故事之研究〉》、《從西施說到梁祝》、《董說的〈鯖魚世界〉》等7篇。③關於戲曲的,有《曲學淺說》、《曲苑中的花果》、《中國古典戲劇腳色概說》、《前賢〈腳色論〉述評》、《北曲格式變化的因素》、《元人雜劇的搬演》等6篇。其中一些文章對唐代變文、近代俗曲、元人雜劇和民間傳說故事的淵源、演變等做瞭考證、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關於曲藝文學的7篇文章裡,《中央研究院所藏俗文學資料的分類整理和編目》一文特別值得註意。這批俗文學資料,抗日戰爭以前原存北平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劉復、李傢瑞曾進行過初步整理,編成《中國俗曲總目稿》一書,李傢瑞還根據參加整理工作的心得,撰有《北平俗曲略》一書。這批資料囊括自清代中葉以來的大量北方俗曲和一部分南方的俗曲說唱,達一萬種以上,反映瞭近代、現代的經濟、政治、社會生活風貌及人民的思想感情、時代風尚和風俗習慣,極為珍貴,一直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抗日戰爭爆發時,這批資料分裝6大箱,輾轉運到臺灣省,現存傅斯年圖書館。據著者在自序中記述,他於1973年在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屈翼鵬的鼓勵支持下,成立小組,負起對這批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和編目工作的責任。在工作中,“有感於我們中國,還有‘更廣大、更純樸、更具意義,卻未被註意,而即將消沉的通俗歌曲’尚未發表出來”,決心“讓與這些民族遺產息息相關的民眾們,一聆故國之音。”經過數年的細致工作,雖未能盡善盡美,總算取得一定成果,並從此步入俗文學研究的領域,寫出關於俗曲演唱、馬頭調、群曲等幾篇介紹、研究文章及關於這批俗文學資料分類整理和編目的文章,可以說是這一工作結束後的“報告書”。

  曾永義等對這批俗文學資料的分類編目,大體以李傢瑞《北平俗曲略》為藍本。李傢瑞把俗曲分為說書、戲劇、雜曲、雜耍、徒歌等5大部屬,62類。曾永義等增加瞭雜著,成為6大部屬。其分類編目為:①戲劇。包括昆曲、皮簧、川戲、梆子等13類,3697種,5183目。②說唱。包括彈詞、鼓詞、寶卷等3類,2304種,3356目。③雜曲。包括馬頭調、靠山調、蕩湖調、邊關調、牌子曲、岔曲、琴腔、梅花調、羅江怨、俞調、寄生草、彈黃調、八角鼓等89類,4078種,5354目。其中待考者有162種,186目。④雜耍。包括蓮花落、鮮花調、跑旱船、數來寶、雙簧、焰口、急口令、西湖景、鋸大缸、道情等10類,194種,313目。⑤徒歌。包括兒歌、喜歌、秧歌、夯歌、叫賣歌、軍歌、山歌等7類,341種,417目。⑥雜著。包括經、簽、命相、藥書、信札、謎語、笑林、勸善箴言、其他等9類,182種,196目。總計6大部屬,137類,10801種,14860目。較1932年出版的《中國俗曲總目稿》著錄的6000餘種,數量上已有很大的增加。這些增加的部分,都是《中國俗曲總目稿》纂成以後陸續收集的,其中包括不少抗日戰爭期間產生的新編說唱抗戰事跡的作品。所以,這批俗文學資料可稱集近代、現代民間戲曲、說唱文學之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