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喬伊絲

  愛爾蘭小說傢。1882年2月2日生於都柏林一個窮公務員的傢庭。從小在耶穌會學校受天主教教育,準備當神父。中學畢業前,開始同宗教信仰以及都柏林庸俗無聊的社會生活決裂,決心獻身文學。1898年進入都柏林大學專攻現代語言。。1902年畢業後赴巴黎學醫。1903年,由於母親病危暫時回鄉,開始寫短篇小說。1904年結婚後到意大利和瑞士旅行,並宣佈“自願流亡”,與天主教會統治的愛爾蘭徹底決裂。先後在羅馬、的裡雅斯特、蘇黎世等地以教授英語為生,同時從事創作。1920年定居巴黎,專門寫作小說。1941年1月13日病逝。

  喬伊斯大半生流亡歐洲大陸,可是在他的小說中,題材與人物都集中在都柏林。他認為,隻有徹底擺脫愛爾蘭宗教、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影響,他才能完全客觀地描繪都柏林的生活。他的第一部作品是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1914),通過描寫形形色色的都柏林中下層市民日常生活中平凡瑣屑的事物,揭示瞭社會環境給人們的理想、希望和追求所帶來的幻滅與悲哀,對愛爾蘭的社會風尚表現瞭蔑視與反感。

  《青年藝術傢的肖像》(1916)是一部自傳體中篇小說,通過主人公斯蒂芬·德迪勒斯的成長過程,描繪瞭現代藝術傢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走向藝術即走向流亡的命運。喬伊斯運用內心獨白的手法,通過主人公的內心活動來描繪他的經歷和客觀世界,並且以不同風格的語言表現幼年、童年、青少年等各個不同時期的思想感情。小說還提出瞭一套文藝理論,認為戲劇是最高最完美的文學形式,因為它具有高度的客觀性;作傢應該從作品中隱退,應該超越於中產階級世界的價值觀念之上,客觀地反映生活。這種看法對當代西方文學產生瞭深刻的影響。

  喬伊斯用瞭7年時間寫成他的代表作《尤利西斯》(1922)。這部長篇小說的主人公利厄波爾·佈盧姆是都柏林一傢報紙的廣告推銷員,小說用許多逼真的細節描寫這個彷徨苦悶的小市民和他的尋歡作樂的妻子莫莉以及尋找精神上的父親的青年學生斯蒂芬·德迪勒斯這三個人一晝夜中的經歷,實質上是現代西方社會中人的孤獨與絕望的寫照。喬伊斯把小說的主人公和荷馬史詩《奧德修紀》中的英雄尤利西斯(即奧德修斯)相比擬,把他在都柏林的遊蕩和尤利西斯的10年飄泊相比擬,而且全書18章一一和荷馬史詩中的情節相對應,通過全面的對比渲染瞭現代西方社會的腐朽與墮落,突出瞭人的渺小與悲哀。

  喬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廣泛運用瞭“意識流”的創作手法,形成一種嶄新的風格,成為現代派小說的先驅。他不僅在遣詞造句方面刻意創新,而且運用瞭大量的典故、引語和神話。但有些段落不加標點符號,以致有隱晦之感。小說出版後,其中某些詞句被認為“淫穢”而受到指摘,因此長期被禁止在英美發行。直到美國法官沃爾西在1933年12月6日作出瞭解除禁令的決定後,這部巨著才公開與英美的讀者見面。

  喬伊斯在晚年幾乎雙目失明,但仍然埋頭寫作,經過十幾年的艱巨勞動完成瞭最後一部長篇小說《為芬尼根守靈》(1939)。作者自稱這是他的一部傑作。小說圍繞著人類歷史上死亡與復活的循環往復這個中心主題,描寫瞭都柏林一傢小酒館老板伊爾威克(他代表一切人)夢中的經歷,表現當代世界已進入死亡期的最後混亂。夢中的人物可以互相轉化,而夢中的情節都具有復雜的、變化不定的象征意義。喬伊斯用他自己獨創的夢的語言來寫夢境,他在作品中不僅把英語單詞拆散,重新組合為混成詞,賦予多種意義,而且以多種方式使用多種語言,綜合構成復雜的意義群,因而這部小說比《尤利西斯》更加隱晦。

  喬伊斯的其他作品還有抒情詩集《室內樂集》(1907)和《一分錢一首的詩》(1927),劇本《流亡者》(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