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曲種。清初,四川一些城鎮和水陸碼頭有道士流動於街頭閭巷之間,持漁鼓、簡板,演唱二十四孝之類的節目,唱的是“玄門調”、“南音調”。至光緒年間,始有非道流的藝人演唱,由街頭進入茶樓酒肆,名曰道情,所唱多是戲文故事。後因其主要樂器為一根長約3尺、直徑約2寸粗的竹筒,蒙以魚皮(或豬的小腸膜),以手指敲擊,發出清脆的聲響,故又易名竹琴。民國初年,四川梁山曾舉行竹琴大會,經過評詞、評調、評板,選出“三根半竹琴”,即杜成輝、孫成德、趙高峰、梁佩然(半根)4人。這次大大會擴大瞭竹琴在群眾中的影響。1925年前後,成都的錦春茶樓、重慶的大觀茶園成為演唱竹琴的固定書館。此後,書館日益增多,出現不少著名的職業藝人。從此竹琴進入繁榮旺盛時期。

  竹琴有“揚琴調”和“中河調”兩大藝術流派。揚琴調又稱“成都派”,其創始者賈樹三吸收四川揚琴的曲調來豐富唱腔,以委婉細致、韻味醇厚、善於刻畫人物著稱。中河調的代表是重慶的吳玉堂,唱腔樸素深沉,粗獷而有氣勢。竹琴以散文解說,韻文歌唱。以第一人稱代言體為主,第三人稱敘述體為輔。說唱人物和故事,寫人狀物,抒情繪景,夾敘夾議,生動靈活。常見的演出形式是一人坐唱。演唱者時而摹擬角色,以不同的聲腔、口吻、情緒來表現不同人物的神態舉止及其內心活動;時而又以演唱者的身份,交待情節發展的脈絡,描寫客觀環境,並品評書詞中的人物和事件,表露出演唱者的思想傾向與愛憎感情。竹琴曲目,除長篇《三國》、《列國》外,還有中、短篇《琵琶記》、《鍘美案》、《白蛇傳》、《花木蘭》、《潯陽江》、《漁夫辭劍》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對竹琴傳統節目進行搜集和整理,出版有《賈樹三竹琴演唱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