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音韻著作。作者毛先舒(1620~1688),字稚黃,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西泠十子之一。對音韻深有研究,著有《毛稚黃十四種》。

  《南曲入聲客問》篇幅很短,僅3000多字,專門回答南曲演唱中的入聲字處理問題。北曲入聲字已分別派入平、上、去三聲,南曲仍有入聲字,並可以入聲押韻。但在實際歌唱時入聲字卻仍按平、上、去三聲作腔,如何解釋這個矛盾,作者提出北曲入聲乃“音變腔不變”,而南曲入聲則“腔變音不變”的論點。因為北方語音中中無入聲字,已變為平、上、去三聲,所以稱“音變”。而南方語音中仍有入聲字存在,歌唱時須出字即斷,不好作腔,而斷後仍須以三聲作腔,故稱“腔變”。這是南北曲相異之處,也是南曲不能“派入三聲”的原因。此外,由於入聲字沒有閉口音,也無穿鼻、抵腭韻,演唱時隻有吐字、作腔,而無收韻。作者從音韻學的角度,對當時歌壇上如何處理南曲入聲字的爭論,提出瞭頗有參考價值的看法。

  《南曲入聲客問》最初收入張潮所輯《昭代叢書》,1959年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