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南方和北方分別形成的兩支最古老的戲曲聲腔,合稱為南北曲。由於南方與北方在語言特點、地理環境、經濟條件、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反映在音樂上,就形成南曲與北曲的分野。

  南曲與北曲的音樂風格差異頗大。這首先是由曲調的音階結構所造成,南曲用五聲音階,而北曲用七聲音階。有無變徵、變宮二音(即現代音階中的fa、si二音)是區別南曲與北曲的顯著標誌。

南北曲

  南曲與北曲在其他音樂構成要素上也存在著一系列差別。節奏上,北曲較為急促,唱詞安排較密;南曲較為舒緩,唱詞安排較疏。旋律上,北曲多用大跳進行;南曲則多用級進與小跳進行。因此,古人認為北曲“字多而調促”,是“詞情多而聲情少”;南曲則“字少而調緩”,是“詞情少而聲情多”。此外,北曲的伴奏樂器以弦索(彈撥樂器)為主;而南曲則以笛簫為主。這種種差別綜合起來,便形成北曲高亢粗壯,南曲婉轉嫵媚的特點。

  在古人的論著中,也可以見到對南北曲這種不同特點的論述,明人王世貞《曲藻》說:“大抵北主勁切雄麗,南主清峭柔遠。”徐渭《南詞敘錄》也說:“聽北曲使人神氣鷹揚,毛發灑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而“南曲則紆徐綿眇,流麗婉轉,使人飄飄然喪其所守而不自覺,信南方之柔媚也”。

  南曲與北曲也有共同點。在音樂結構上,它們都采用曲牌聯套體形式,不過,由於這兩種聲腔的風格不同,各自的發展條件不同,南曲與北曲各有自己的聯套形式與聯套方法,南套與北套各不相混。但自13世紀下半葉起,由於國傢的統一,促進瞭南北曲之間的交流,此後的南曲便開始吸收北曲的成分,出現瞭“南北合套”這種套曲形式。到16世紀昆山腔興盛,更大量吸收北曲的藝術成果,形成瞭南北曲合流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