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昆曲“清唱”曲集。蘇州葉堂選輯校訂。全書共分正集4卷、續集4卷、外集2卷、補遺集4卷;《西廂記》全譜2卷;臨川《四夢》8卷;共24卷。除《西廂記》、《四夢》10卷專集之外,《納書楹曲譜》共收元明以來流傳之曲353套。其中元雜劇36折,南戲68出,明清傳奇114出,時劇(當時流行於舞臺的“弋陽腔”、“吹腔”等民間戲曲)23出,散曲10套,詞曲一套,諸宮調一套。其材料之豐富,在當時是罕見的,也是我國民間刻印的第一部曲譜。

  葉堂不僅是昆曲愛好者,也是富有歌唱經驗的曲傢。他在《納書楹曲譜》自序中說:“蓋自弱冠至今,靡他嗜好,露晨月夕,側耳搖唇,究心於此者垂五十年。”他在晚年以多年唱曲的經驗,在其所藏舊譜中,選輯“雜曲之尤者”,刻印成書。他認為《西廂記》和臨川《四夢》是“趙璧隋珠,故取其備”,所謂“備”,即不刪出目及原來“引”曲,全部刊印問世。《納書楹曲譜》正集中所收的曲譜,是他認為最優秀的出目。其次為民間流傳者,推廣為續集及外集(凡例:正集之末近乎續,續集之末近乎外。至外集所選,因向來傢弦戶誦,膾炙人口者,故不忍遽棄),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成書。此書問世之後,有人批評他隻重視文學、音律方面優秀作品,而“於梨園傢搬演,尚多遺置。恐世之愛新聲者,心未饜也”。因而又選輯瞭上自《琵琶》,下至時劇,成為補遺集4卷,於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印成書。葉堂雖偏愛古曲,但亦重視吸取新聲,豐富所收的曲目。

  不帶道白及“引”曲的戲曲或散曲,稱為清唱。它不在舞臺上表演,不用鑼鼓,隻用三弦、點鼓、拍板、笛子等伴奏樂器,用這種演唱形式的樂譜,稱為“清曲曲譜”。因為它不在舞臺上表演,不借鑼鼓之聲勢配合,沒有說白、舞姿的幫助,單純以歌唱來表現劇情,因此對於歌詞字聲與音樂的配合,要求更為嚴格,音韻方面也更為講究。葉堂以50年唱曲的經驗,編訂此譜,故能於“文之舛淆者,訂之律之;未諧者協之。而於四聲離合,清濁陰陽之芒杪,呼吸關通,自謂頗有所得”,是符合實際的。這些,在本書的眉批中,均有所表示。

  關於《納書楹曲譜》的節奏符號,葉氏主張隻用板和眼,不用小眼(即不標頭眼、末眼),認為“板眼中另有小眼,原為初學而設,在善歌者自能生巧;若細細註明,轉覺束縛”,所以在《納書楹曲譜》的正、續、外、補遺4集中,始終隻點一板一眼。但於1795年重刻《西廂記》全譜中,吸收瞭其他人的意見,才“於可用小眼處一一增入”。在《納書楹曲譜》的刻本中,僅此為例外;對於隻點一板一眼的看法,並未改變。這對後人研究本書曲調來說,不免增加困難。嗣後出版的許多昆曲譜,都點有小眼,兩相參照,這些困難大部分是可以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