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法朗士

  法國作傢、文藝評論傢。生於巴黎一書商傢庭。對古希臘文學有較深的修養。1868年加入標榜為藝術而藝術的帕爾納斯派詩歌團體,發表詩作《金色詩篇》(1873)和以古希臘人生活為題材的三幕詩劇《科林斯人的婚禮》(1876)。。以後一直寫小說。

  法朗士的成名之作《希爾維斯特·波納爾的罪行》(1881),以一個文獻學傢為主角。這個獨身的老學者為瞭搜求古籍,往往到遠方旅行他為救護一個孤女,幾乎遭人陷害。作者塑造瞭一個十分成功的老學者的形象。小說《苔依絲》(1890)寫4世紀的宗教鬥爭。作品以古埃及名城亞歷山大和後期希臘文化生活為背景,敘述在沙漠裡修行的聖僧巴甫努斯,立誓拯救女優苔依絲。他冒險進城,勸導苔依絲改行,並勝利地把她送進修道院。可是他卻被苔依絲的美貌所打動,墮入情網。這一時期的小說還有《紅百合》(1894)和《蹼掌女皇烤肉店》(1893)。

  19世紀下半葉,法國資本主義逐步進入壟斷資本時期,社會矛盾日趨激化,工人運動興起,促使法朗士開始關心社會問題。1894年,法國政府捏造瞭德雷福斯叛國案件。法朗士支持左拉發表責問法國總統的公開信《我控訴》,伸張正義,要求為德雷福斯平反。在鬥爭中,法朗士看到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和反動統治階級的卑鄙無恥,從此逐漸接受社會主義。

  這一時期,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說《現代史話》4卷,包括《場邊榆樹》(1896)、《人體服裝模型》(1897)、《紅寶石戒指》(1899)和《貝日萊先生在巴黎》(1901)。小說頭兩卷寫法國外省某城市競選主教,兩個候選人之一的基特萊,以善於逢迎貴族婦女獲勝,但他一旦登臺,兇相畢露。作者借以揭示教士善變的面貌。從第3卷起寫德雷福斯事件。紅寶石戒指即主教手上所戴的戒指,象征教權。事件中居主導地位的正是教權派,他們勾結貴族保王派、軍事當權派,加上外圍的反動沙文主義、反猶太等各種勢力,互相利用,互相爭奪。在第4卷中,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貝日萊先生這時從外省被調到巴黎,任大學拉丁文學講師。他是法朗士的代言人,為德雷福斯翻案而鬥爭。他到處發議論,常和統治階級的論調針鋒相對。

  短篇小說《克蘭克比爾》(1901)通過一個小菜販被警察誣陷的不幸遭遇,指控資產階級司法制度的階級偏見和虛偽性,窮人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克蘭克比爾的冤案是影射德雷福斯事件。法朗士寫這篇小說的用意,在於抗議對德雷福斯的誣告和陷害。

  1904年,法朗士在剛剛創刊的《人道報》上發表長篇連載小說《在白石上》,表達瞭他對社會主義社會的向往。

  法朗士晚年寫瞭一部兩厚冊的歷史著作《霞娜·達克傳》(1908)。他用唯物主義觀點和寫實主義手法,對百年戰爭的時代和法國民族英雄、農村少女出身的霞娜·達克(舊譯貞德)的生活環境,作瞭深入細致的研究和描寫,一切超自然的神奇氣氛,都被作者否定。由於這些反宗教思想,法朗士的作品全部被教會列為禁書。

  在文藝理論方面,法朗士要求文藝評論傢發表自己的主張,反對強加於人和教條式的批判,他曾在《時報》上長期主持論壇,與保守派批評傢佈呂納介對壘。這些評論後來匯集成《文藝生活》(4卷1888~1892)。法朗士的散文平如秋水,含蓄雋永,韻味深長。

  出於深厚的人道主義感情,法朗士在政治上始終站在窮人和被壓迫的弱小者一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影響下,他熱情參加國內外工人運動,曾擔任法俄人民友好協會主席,支持民族解放運動,成為進步的社會活動傢。

  法朗士於192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同年加入新成立的法國共產黨。

  

參考書目

 Jacques Suffel, Anatole France par Lui-même,Paris,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