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詞系統的曲種。簡稱木魚,也叫摸魚歌。流行於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西江和南路一帶。木魚歌流行於晚明,到清代以後極為興盛。清人屈大均《廣東新語》及羅天尺《五山志林》中都記載過當時演唱的盛況。早期的木魚歌都是隨編隨唱,憑記憶演唱,後來才記錄曲詞,輾轉傳抄,或者先編好曲詞,刊印成書傳唱。這種抄本或刻本,叫木魚書,既可作演唱的腳本,也可供閱讀。

清代木魚書《寒興取柴》

  木魚歌與江、浙流傳的彈詞略有不同,沒有開篇、詩、詞、賦贊、套數,也沒有說白。後來受粵曲、南音和龍舟歌等影響,才穿插說白。全篇分若幹回目。開頭第一段叫冒頭,敘說全書大意,介紹人物和背景;接著是正文,隨著情節的發展,一直鋪陳到故事告一段落,即是尾聲。冒頭和尾聲都用四句曲詞組成。演唱時多用二胡、古箏、琵琶、三弦伴奏;沒有樂器時也可用竹板擊節。有“正腔”與“苦喉”兩種曲調。正腔曲調爽朗,適於表現歡快喜悅的情緒;苦喉曲調沉鬱,適於表現纏綿悲惻之情。遇到內容既有歡悅又有悲惻時,多在冒頭和尾聲處增強氣氛,以便於轉折、銜接。

  木魚書的刊本、抄本很多,有記載可查的約有500部,四、五千卷之多,內容多樣而良莠雜陳。有從佛經故事和寶卷改編的,如《目連救母》、《觀音出世》等;有從演義小說改編的,如《仁貴征東》、《鐘無鹽》等;有從元明清雜劇、傳奇、小說等改編的,如《白蛇雷峰塔》、《梁山伯牡丹記》等;有直接取材於社會生活的,如《三姑回門》、《老糠記》等;還有反映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歷史事件的,如描寫反美華工禁約的《金山客自嘆》、《華工訴恨》,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的《國事訴根源》、《西瓜園焚燒劣貨歌》等。木魚書曾排列有11部才子書,即《三國》、《好逑傳》、《玉嬌梨》、《平山冷燕》、《金簪記》、《西廂記》、《琵琶記》、《花箋記》、《二荷花史》、《珊瑚扇金鎖鴛鴦記》、《雁翎媒》。其中《花箋記》、《二荷花史》得到的評價最高,都曾校訂出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木魚歌經過推陳出新,深受群眾歡迎,創作瞭不少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