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京劇作品。作者不可考。寫遼、宋戰爭中,宋將楊四郎(延輝)被俘,改名木易,與遼國鐵鏡公主成婚。15年後,楊母佘太君率軍來到雁門關。四郎得鐵鏡公主誆來的令箭,私往宋營探母,又連夜趕回遼邦,被遼主蕭太後擒拿問斬,經鐵鏡公主等求情,方獲寬宥。

  此劇取材於楊傢將故事,但與《楊傢將演義》的情節有所不同。小說中楊四郎戰敗被擒後降遼招親,是為瞭伺機徐圖報仇,後來果然策應宋軍。《四郎探母》是襲取其中某些人物和情節編撰的。《四郎探母》的的創作年代不可考。據稱為道光四年(1824)的慶昇平班戲單中即已著錄此劇(周明泰《道咸以來梨園系年小錄》)。道光二十五年(1845)刊刻的《都門紀略》記載餘三勝、張二奎、陳鸞仙(鳳林)等演員都擅長此劇。

  《四郎探母》以宋遼戰爭為背景,但劇中極力渲染母子、夫妻、兄弟、嶽婿之間的種種人倫之情,對楊四郎降遼多所回護,未加譴責。戲劇界關於《四郎探母》的思想傾向歷來存在著不同看法,對楊四郎這個人物也有不同的評價。在藝術上,《四郎探母》有較高成就,是一出著名的京劇唱功戲。它運用優美的音樂唱腔,酣暢細膩地抒發人物的思想感情。一百多年來,不少著名京劇演員都曾演出此劇。除京劇外,秦腔、眉戶、同州梆子、晉劇、上黨梆子、川劇、河北梆子、祁劇等均有同名劇目。此外,同劇而異名的,滇劇有《坐皇宮》、《斬輝》,漢劇有《雙回國》,湘劇有《四盤山》,粵劇有《四郎會母》,贛劇有《回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