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和

  評書演員。北京人。辛亥革命後,拜評書藝人張智蘭學說評書《聊齋志異》。他對部分《聊齋》評書回目精心揣摩,刻意求工,豐富和發展瞭原著的內容。由於陳士和有豐富的生活閱歷,使他有條件對評書《聊齋》進行加工和再創作。陳士和所說的評評書《聊齋》,同情善良百姓、無告弱者和正直誠實的人物,抨擊、嘲諷貪官污吏、土豪劣紳等形形色色醜惡人物,直至最高的封建統治者,闡發瞭蒲松齡原著的思想內容。《聊齋》評書的語言通俗生動,書路細致嚴謹,情節跌宕曲折。陳士和說書時臺風親切大方,口齒清晰,語言動聽,長於摹擬各色人物的神態。他還善於解說典故,背誦原著的詞賦、判詞,穿插書外書,制造懸念,引人入勝,因而深受京津等地評書聽眾的歡迎。

  陳士和講述《聊齋》書目約有50篇,根據他生前錄音,由張奇墀記錄,何遲整理瞭《嶗山道士》、《畫皮》、《阿寶》、《續黃粱》、《雲翠仙》、《考弊司》、《向杲》、《夢狼》、《崔猛》、《席方平》、《瑞雲》、《王者》、《毛大福》等13段,其中《崔猛》一段,由於陳士和病逝,沒有講完,後半部由其弟子劉健林補敘。這些作品,自1955~1958年曾分段陸續出版單行本。1980年結集再版。

  陳士和演述的聊齋故事,對原作中的人物增加很多社會背景和生活經歷的描述,把場景勾勒得更為細致,並且增添不少富於戲劇性的細節,使故事有頭有尾。通過這種創造性的細節描寫,豐富瞭原作的藝術形象。

  陳士和的演述,不以奇幻的情節炫惑聽眾,而著重於挖掘原作的主題寓意,生發細節,描繪人情世態;借奇幻的故事隱喻現實人生,贊譽真善美,鞭撻假惡醜,使評書作品具有比較強烈的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精神。但有的作品由於過分地追求真實性,破壞瞭原作以虛幻突兀的環境,和以“異類”出現的人物來描寫人生的藝術風格和意境,或者把原作相當豐富深刻的主題內涵處理得比較淺薄。評書的整理者盡量突出瞭評書人民性部分,刪除瞭那些帶有封建、迷信和宿命論色彩的成分;同時,為使作品完整,在情節和人物性格的刻畫上,也做瞭一些必要的增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