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詞人。原名周儀,以避宣統帝溥儀諱,改名周頤。字夔笙,一字揆孫,別號玉楳詞人,晚號蕙風詞隱。臨桂(今廣西桂林)人。原籍湖南寶慶。光緒五年(1879)舉人。後官內閣中書、會典館纂修,以知府分發浙江,曾入兩江總督張之洞、端方幕府。其間,複執教於武進龍城書院和南京師範學堂。辛亥革命後,以清遺老自居,寄跡上海,鬻文為生。

  況周頤以詞為專業,致力50年,為晚清四大傢之一。20歲前,詞作主“性靈”,“好為側豔語”,“固無所謂感事””(趙尊嶽《蕙風詞史》)。光緒十四年(1888)入京後,與當時詞壇名傢同裡前輩王鵬運同官,以詞學相請益,得所謂重、拙、大之說,詞格為之一變。稍尚體格,詞情也較沉鬱,如〔齊天樂〕《秋雨》等。中日甲午(1894)戰爭時,憤於外敵入侵,寫下一些傷時感事、聲情激越的篇什,如〔唐多令〕《甲午生日感賦》、〔蘇武慢〕《寒夜聞角》、〔水龍吟〕《二月十八日大雪中作》、〔摸魚兒〕《詠蟲》、〔水龍吟〕“聲聲隻在街南”等,反映“嘶騎還驕,棲鴉難穩”的現實和“壯懷空付,龍沙萬裡”的感慨。有一些作品則是對清室的興衰、君臣的酣嬉,深致憂思,如〔三姝媚〕的“紅樓依然,玉容歌舞”、〔鶯啼序〕的“有恨江山,那能禁淚”等。

  辛亥革命後,況周頤與朱孝臧唱和,受朱影響,嚴於守律,於詞益工,但大都是“故國”之思,抒寫封建遺老情緒。如〔傾杯〕《丙辰自壽》,以“老圃寒花”自比;〔水調歌頭〕《壬戌六月十一日集海日樓為寐叟金婚賀》中,更明顯地表露出“指顧光華復旦,仙仗禦香深處,比翼更朝天”的復辟幻想。

  況周頤尤精詞評。著有《蕙風詞話》5卷,325則。是近代詞壇上一部有較大影響的重要著作。1936年,《藝文》月刊又載《續編》2卷,凡136則,系輯自況氏各種雜著。196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取正續兩編為一集,統名《蕙風詞話》,與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合刊出版。

  況周頤的詞學理論,本於常州詞派而又有所發揮。他強調常州詞派推尊詞體的“意內言外”之說,乃“詞傢之恒言”(《蕙風詞話》卷四),指出“意內為先,言外為後,尤毋庸以小疵累大醇”(《蕙風詞話》卷一),即詞必須註重思想內容,講究寄托。又吸收王鵬運之說,標明“作詞有三要,曰:重、拙、大”。他論詞突出性靈,以為作詞應當“有萬不得已者在”,即“詞心”,“以吾言寫吾心,即吾詞”,“此萬不得已者,由吾心醞釀而出,即吾詞之真”。強調“真字是詞骨,情真、景真,所以必佳”。但亦不廢學力,講求“性靈流露”與“書卷醞釀”。有其自具特色的詞論體系。此外,論詞境、詞筆、詞與詩及曲之區別、詞律、學詞途徑、讀詞之法、詞之代變以及評論歷代詞人及其名篇警句都剖析入微,往往發前人所未發。朱孝臧曾稱譽這部詞話、認為它是“自有詞話以來,無此有功詞學之作”(龍榆生《詞學講義附記》引)。

1911年惜陰堂叢書單行本《蕙風詞話》

  況周頤著作,有詞9種,合刊為《第一生修梅花館詞》。晚年刪定為《蕙風詞》2卷。又輯有《薇省詞抄》11卷,《粵西詞見》2卷,《聯句和珠玉詞》1卷。

  此外,尚著有《詞學講義》、《蕙風簃隨筆》、《鹵底叢談》、《蘭雪蓤夢樓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