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應用之上的經濟。它是繼人類歷史上農業經濟社會、工業經濟社會之後發展起來的,以知識資源為基礎、以知識產業(高科技產業)為主導產業的新型經濟。隨著以資訊技術為中心的高新技術蓬勃發展,20世紀90年代,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報告中提出瞭“知識經濟”的概念。

  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中,農業經濟曾是主要的產業部門,勞動力和土地曾曾是主要的生產要素。18世紀以來,工業經濟成為主要的產業部門,機器設備、原材料和能源成為主要的生產要素。20世紀中葉以來,原子能技術、空間技術、微電子與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新材料研究等科學技術取得瞭重大發展,極大地提高瞭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能力,推動瞭生產力的發展。20世紀最後20~30年間,以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為代表的現代科技突飛猛進,為世界生產力的發展開辟瞭新的前景。信息網絡化迅速發展,以網絡、電子計算機、數碼、光纖、多媒體為主要標志的信息產業成為經濟部門中最有活力的產業。科技知識空前快速地創新、傳播和轉化,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從生產的投入和投資結構來看,知識資源已成為主體性投入要素。智能工具取代瞭傳統機器設備而處於主體地位,知識創新成為生產經營活動的核心。擁有綜合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勞動力的比重不斷提高,知識勞動逐步成為謀生的基本手段,科技人才培養、教育的基礎作用更為重要,教育和科學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性部門。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也越來越圍繞人才和知識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