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曲傢、音樂學傢。生於臺灣彰化縣和美鎮。1940年在日本學小提琴。1946年返臺讀中學,1949~1953年,入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隨戴粹倫學小提琴,隨張錦鴻與肖而化學理論作曲。1955年入法國法蘭克音樂學院學小提琴。1956~1958年轉入巴黎大學音樂史高級研究班進修。1959年6月返回臺灣,開始瞭他的教學生涯。他先後在師範大學音樂系、“國立藝專”音樂科、中國文化學院音樂系、東吳大學音樂系執教。曾任亞洲作曲傢聯盟臺灣總會理事長。

  許常惠是臺灣當代最有影響的作曲傢之一,他的作品涉及音樂的各個領域。其中有以現代手法創作的歌劇《白蛇傳》(1980)、清唱劇《兵車行》(1965)和《國火頌》(1965)、舞蹈組曲《桃花開》(1977)、交響詩《白沙灣》(1976)、鋼琴與國樂團的協奏曲《百傢春》(1981)、無伴奏小提琴獨奏曲《前奏曲》5首(1966)、無伴奏長笛獨奏曲《盲》(1966)、三重奏《鄉愁三調》(1959)、獨唱曲《女冠子》(1985)等。他多次舉辦個人作品音樂會。1973年他與入野義郎(日本)、鍋島吉朗(日本)、林聲翕(中國香港)、羅連榮(韓國)等發起組織瞭亞洲作曲傢同盟,對促進亞洲音樂文化的交流作出瞭貢獻。作為音樂學傢,許常惠於1967年與史惟亮等人發起成立“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並主持過臺北民俗藝術基金會的工作,致力於臺灣民謠的采集、整理與研究工作10多年。他兩次率隊深入全省各地調查、采集民歌,進行瞭大量的民歌改編工作,並寫出不少論著,如《臺灣民謠研究》(1969)、《恒春調“思想起”之研究》(1974)、《尋找民族音樂的根》(1979)、《臺灣福佬系民歌》(1981)以及《以民俗音樂作為音樂教育之基礎》(1981)等。此外,他還撰寫瞭一些有關中國音樂史的著作,如《民族音樂傢》(1967)、《近代中國音樂史話》(197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