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論中關於分析、理解文學作品的方法論。由孟子提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以古人為朋友。文學創作有時需要借鑒古人,對古人的作品進行批評和鑒賞,更需要瞭解古人。人是不能離開時代而生活的,這就還需要瞭解他的時代。掌握“知人論世”的原則,有助於理解古代文學作品。例如北宋梅堯臣在《和淮陽燕秀才》中為自己由恩蔭出身,而不是由由進士出身而感到很慚愧。可是杜甫卻完全不同,他在《壯遊》中表示考不上進士,便浩然歸去。這是因為唐代讀書人的進身之階,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宋代主要的就是仕進這一條路,即使由他途出身,頭銜上總得加一個“右”字,例如“右迪功郎”之類,成為終身的恥辱。因此,不知道唐宋兩代的風氣,就不能理解為什麼對於進士的得失杜甫全不關心,梅堯臣卻痛心疾首。隻有瞭解他們的時代,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們和他們的作品。孟子還認為“知人論世”必須與“以意逆志”結合起來,兩者相輔相成。正如王國維《玉溪生年譜會箋序》所說:“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則古雖有不能解者寡矣。”在孟子看來,對詩的解釋關系到從作品的詩、文、辭,到作者本人的“意”或“志”,再到作者所處時代這樣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系統。孟子強調把作品、作者和時代結合起來進行具體分析理解,這種方法符合求實精神,開創瞭中國詩歌批評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