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學傢。生於北京,卒於北京。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系。1950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北京大學副教授,北京地質學院教授、勘探系主任,北京市地質局總工程師,地質部、地礦司總工程師,地質礦產部科技司總工程師,聯合國亞太經社會自然資源司司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地質礦產部科技顧問委員會主任,科學技術高級諮詢中心主任。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IUGS)副主席。早年曾研究美國佛蒙特州佈裏治沃特特–伍德斯考克區地質構造及變質作用。50年代他主持並參加瞭閩、浙、湘、贛四省區域地質構造演化與內生礦床形成關系的研究,闡明瞭太平洋成礦帶外帶的中國部分也富含銅、鐵等特征。60年代對中國稀土、鈹、鈮、鉭等稀有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如硼、壓電水晶、原生金剛石)的勘查及預測,起瞭重要的指導作用。70年代參加並指導瞭羅河鐵礦的勘探工作,指出瞭中國鐵礦的勘查工作方向。80年代以來,又承擔瞭一些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的技術指導工作。主要著作有《礦石儲量的估定》(1952)、《美國佛蒙特州伍德斯考克幅地質圖》(合著,英文版,1965)、《礦床學研究的若幹問題》(1980)、《有關長江中下遊中生代晚期火山巖系中鐵礦的若幹問題》(1982)、《當代地質科學動向》(主編,1987)和《中國地質工作發展戰略》(主編,199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