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蒙古高原的南緣部分。河北省畜牧業基地。位於北緯40°48′~42°47′,東經113°54′~118°。包括河北省張傢口市張北、康保、沽源3縣全境,以及尚義、崇禮、赤城、豐寧滿族自治縣、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的部分。東、北、西三面均為內蒙古自治區,南面以狼窩溝—大灘—老窩鋪—山灣子一線與冀北山地丘陵為界。面積1.7萬餘平方千米,約占河北省總面積9%。

  地質基礎大部屬於內蒙古臺背斜,局部屬於察哈爾槽向斜。震旦紀以來為長長期穩定隆起的剝蝕地塊。燕山運動時花崗巖侵入,褶皺發育,拗陷盆地多在中生代形成,喜馬拉雅運動產生斷裂;有火山活動,噴發瞭大量中、酸性火山巖和漢諾壩玄武巖,經長期剝蝕侵蝕,形成高原剝蝕面,形成現今的波狀高原景觀。地勢高聳,但地面起伏不大,一般海拔1 400~1 800米。山地、丘陵相對高度較小,坡度平緩,有“遠看似山,近看是川”之說。大致可分為3部分:①北部為陰山餘脈組成的疏緩丘陵,多為古老變質巖、花崗巖組成,相對高度一般百米以下,坡度小於15°,丘陵間常有寬闊谷地,固定、半固定沙丘散見於東部局部地區,沿河兩岸有沼澤分佈。②南部地勢較高,為內、外流域分水嶺,海拔均在1 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於200米。西段為漢諾壩玄武巖形成的張北熔巖臺地;中段為中、酸性侵入巖組成的壟狀山地,最高峰花皮嶺海拔2 129米;東段則為低山丘陵,間有黃土分佈。③中部波狀高原面積最大,為一系列崗梁、灘地、湖淖相間分佈組成,一般海拔1 400米。崗梁多由變質巖、花崗巖組成,相對高度不足50米,坡緩;灘地地面坡度一般小於3°,根據地下水位高低尚有下濕灘、二陰灘、幹旱灘之分,是主要牧場所在;湖淖多為拗陷盆地積水而成,有風蝕湖盆或河道壅塞所致,大小近百個,以安固裡淖為最大。

  高原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極端最低氣溫(禦道口)−42.9℃,是河北省最冷之地。全年冬季較長,基本無夏。平均年降水量東部500毫米,西部不足400毫米,故東部屬半濕潤區,西部為半幹旱區。全年10℃以上活動積溫約2 000℃,僅適宜低溫作物生長。大風、冰雹、霜凍危害較大。東部為外流區,為灤河、老哈河的發源地;西部為內流區,常年性河流稀少,河流短小,水系紊亂,多註入湖淖;湖淖多而面積不大,湖盆淺緩而水質不佳。高原溫帶草原遼闊,為內蒙古草原的一部分,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隨濕潤程度的變化,東部廣大地區為草甸草原,以狼針草、羊草占優勢,雜草比重較大;西部則為幹草原,優勢種為克氏針茅、短花針茅、羊草、冷蒿等。高原草場優良牧草多,如羊草、披堿草、無芒雀麥、冰草、寸草、大麥草、賴草、草木犀、野豌豆、斜莖黃芪、寸草苔、花苜蓿等,營養價值高、產量大,已發展為河北省的牧業基地,以牛、馬、騾、羊為多,尤以“張北馬”馳名。此外有多種藥用植物和特產蘑菇。張北縣境有大型矽藻土礦,適宜露天開采;鉛鋅銀礦亞礦帶儲量豐,易采易選;多種天然寶石遠銷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