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僧人。天臺宗九祖。俗姓戚,世居常州晉陵荊溪(今江蘇宜興)。“傢本儒墨”,20歲時於天臺國清寺拜玄朗為師,38歲方於淨樂寺出傢。以中興天臺為己任,盛弘天臺教觀,大開講席,天臺宗風,一時大振。主要著作為闡釋“天臺三大部”的註釋書《法華玄義釋簽》《法華文句記》《摩訶止觀輔行傳弘訣》。此外,還有《始終心要》、《止觀大意》、《法華三昧輔助儀》、《觀心輔助儀》、《法華五百問論》、、《止觀義例》等。湛然繼承智的圓頓教旨,批判法相宗,駁難禪宗,也與華嚴宗展開論戰,大大促進瞭天臺宗的興盛。他以天臺教義為基礎,糅進瞭《起信論》的思想,用“真如隨緣”解釋“一念三千”,主張“諸法真如隨緣而現,當體即是實相”。提出“隨緣不變故為性,不變隨緣故為心”的觀點,強調心性不二,不變和隨緣是一致的。在觀心實踐上,把觀心方法劃分為“理觀”和“事觀”。“理觀”是直接地照悟實相,“事觀”是間接地證悟理法。事、理二觀的區分,引發瞭宋代天臺學者的爭論。他還提出“無情有性說”,進一步擴大瞭成佛的范圍,對中國佛教的佛性論和中國傳統的心性論都有深刻的影響。弟子有元浩(?~817)、行滿、道邃等,道邃後來被尊為天臺十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