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曲藝曲種。流行於廣東及廣西的粵語方言區,並流傳到中國香港、澳門地區,以及東南亞和美洲的粵籍華僑聚居地,用廣州方言表演。約形成於清代中葉。道光年間有“八音班”的樂工以清唱為業,同治年間出現瞭盲女藝人(又稱“瞽姬”、“師娘”),辛亥革命後又出現明目女藝人(又稱“女伶”),且趨於繁盛,人才輩出,流派紛呈,熊飛影、小明星和張月兒、徐柳仙、張惠芳、張瓊仙等,均為影響較大的代表性人物。抗抗日戰爭時期趨於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開始復蘇並得到較大發展。

粵曲演出照(廣東音樂曲藝團)

  粵曲的表演形式為一至二人站唱,另有多人分持高胡、揚琴、琵琶、橫簫、長喉管、二弦、提琴(一種廣東當地的民間樂器)、短喉管、月琴等專司伴奏。後來還出現過“說唱”、“彈唱”和“表演唱”等形式。粵曲的唱腔音樂極為豐富,大約可分為自成系統的七個類別:①梆子;②二黃;③牌子曲;④吸收龍舟、木魚、南音、粵謳等的曲調;⑤送情郎、剪剪花、玉美人等小曲;⑥辛亥革命後新創編的梆簧雜曲;⑦填詞演唱的廣東民間器樂曲即“廣東音樂”,如餓馬搖鈴、昭君怨、雨打芭蕉、雙聲恨、柳搖金等。

  粵曲的演唱早期均依行當劃分,有小生、花旦、武生等十大行當的唱法;辛亥革命後改假嗓為真嗓,改舞臺官話(又稱桂林官話)為廣州方言演唱,分為大喉(又稱霸腔左撇,屬男角唱腔,腔調多用高音區)、平喉(男角唱腔,腔調多用中音區)、子喉(女角專用腔)三種唱法。早期節目大多來自粵劇腳本,代表性的號稱“八大名曲”,即《百裡奚會妻》、《辨才釋妖》、《黛玉葬花》、《六郎罪子》、《棄楚歸漢》、《魯智深出傢》、《附薦何文秀》和《雪中賢》。中華民國時期有影響的代表性節目有“大喉”演員熊飛影演唱的《夜戰馬超》、《武松大鬧獅子樓》和《嶽武穆班師》;“平喉”演員小明星演唱的《風流夢》和《知音何處》,徐柳仙演唱的《再折長亭柳》和《夢覺紅樓》;“子喉”演員張瓊仙(又名張玉京)演唱的《燕子樓》、《秋江別》和《瀟湘夜雨》等。20世紀後半期新編演的代表性節目有所謂的“羊城新八景”即《雙橋煙雨》、《羅崗香雪》、《鵝潭夜月》、《東湖春曉》、《珠海丹心》、《江陵旭日》、《白雲松濤》、《越秀遠眺》和《牛皋扯旨》、《周瑜寫表》、《秦瓊賣馬》、《穆桂英掛帥》、《花木蘭巡營》、《蔡文姬歸漢》、《子建會洛神》、《阮玲玉》、《廣陵絕響》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著名演員有白燕仔李丹紅黃少梅陳玲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