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綱的一目。也是無足兩棲動物的統稱。蚓螈是兩棲動物中體形最特殊的一個自然類群,體形圓柱形,與蚯蚓很相似,外形又像蛇,故稱蚓螈,又稱裸蛇(見圖)。廣泛分佈於環球各大洲赤道與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亞熱帶濕熱地區,以中美洲的種類最多,而安的列斯群島則無;在非洲多見於東非、西非及塞舌耳島,而馬達加斯加島則無;在亞洲分佈於東南亞熱帶;另伊裏安島也有分佈。中國隻有一屬一種,即版納魚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分佈於廣東、廣西和雲南南部地區。

  尾部甚短或無,無四肢和肢帶,形如蚯蚓狀。約有33屬6科165種。全長65~1 600毫米,體圍寬窄因種而異;分為頭、軀、尾3部。頭部較扁平,鼻孔近吻端部,眼小,無眼瞼,並隱於皮下或為薄骨片覆蓋,在鼻眼之間有一個特有可伸縮的“觸突”;舌大而凹,有遊離緣抵向鼻孔,無鼓膜、鼓室及咽鼓管,但有耳柱骨。軀幹和尾部有明顯的環褶,頸褶第一條多呈環狀,其餘者僅至頸側或達頸腹側;有初級和次級環褶,環褶間有腺體,周身褶間小鱗多達1 000~2 000行以上,但水棲者無鱗。一般初級環紋數與椎骨數目相同。肛裂圓形、縱裂或橫列。頭骨骨片大而少,排列緊湊而堅固,大窩孔少;眼眶小,眶蝶骨多骨化,前耳骨與上耳骨在兩側與枕骨和寬大的副蝶骨愈合;枕髁2個與脊椎相關節;上頜齒2排,即頜齒和犁腭齒,平行排列;下頜齒1~2排。椎體雙凹型,有殘存的脊索;肋骨較發達;無胸骨,無肢帶殘跡。

  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濕熱地區,除南美洲的盲遊蚓科動物為水棲者外,其餘各科動物都營穴居生活,白天常棲息在溫暖潮濕的各類淡水域附近的木塊和石塊下、土洞內或小溪邊洞穴中,夜間出外覓食蟻類、軟體動物、蚯蚓等。在雨天或大雨後最為常見。繁殖季節因種類而異,交配時雄螈的泄殖腔外翻形成交接器,行體內受精。卵生或卵胎生,卵群產在潮濕的地面上或泥洞內,雌螈一般產卵20~50多粒,常以濕潤的身體盤繞著卵群直至幼體孵出。孵出前胚胎具3對羽狀外鰓,孵化時外鰓已萎縮,有鰓裂1~2對;尾後端還有鰭褶;有側線器官,在水中一般生活1~2個月左右或2年以上完成變態;卵胎生者鰓大呈葉狀,胚胎在母體輸管內刮取管壁分泌物作為發育期的營養物質,產出時即為幼螈。幼螈鰓裂封閉、鰭褶消失,觸突明顯。成體一般右肺發達,左肺退化,但也有等大或無右肺的種類;以皮膚呼吸為主,氣管及食管也有輔助呼吸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