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中南半島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人口占多數的民族。又稱越南人京人。有7 500多萬人(2006),約占全國人口的90%。屬蒙古人種南亞類型。使用越語,系屬未定。越語中的漢語借詞約占其辭彙的一半以上。自1世紀開始,一直沿用漢文,10世紀以後出現“喃字”,系在漢字結構的基礎上,按形聲、會意、假借等方法構成的方塊字,如“僋”、“巴”表讀音,“三”表含義。但字數不足,著書、行文仍需夾用漢漢字。19世紀40年代拉丁化拼音文字開始定型,80年代逐步推廣。大乘佛教自古在越人中影響較大,並在南方派生出和好教和高臺教。另有不少越人尊崇孔子,建有文廟。天主教隨殖民者傳入後,也有一定影響。

  越人系古代駱越人的後裔,先住越南北部,後逐漸南移,至19世紀中葉始達南端。在南遷途中不斷混入其他民族成分。自公元初進入封建社會,先後建立瞭吳朝、丁朝、黎朝、李朝、陳朝等封建王朝。19世紀中葉以後受法國殖民統治。1945年,在北方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1975年實現南北統一,改稱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主要從事農業,少數從事工業、手工業、林業、漁業和商業。村莊多按職業和宗教信仰不同組成。過去,父母包辦婚姻、指腹為婚和小夫大妻現象比較普遍。現已有所改變。越人的人名,男子喜用文、廷、世、輝、維、友等字,女子喜用夢、麗、瑞等字。也有用仇人的名字給子女取名的,但忌用神靈、尊長的名字給子女取名。對長輩、有地位的人,說話要用敬詞。音樂、舞蹈和戲劇藝術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

  另有部分越人分佈在柬埔寨、泰國和老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