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東南部國傢。全稱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位於中南半島東側,背靠大陸,東臨南海。陸鄰中國、老撾、柬埔寨。領土狹長,南北長約1 650千米,東西最窄處寬僅50千米。面積329 556平方千米。人口8 693萬(2010)。全國劃分為58個省和5個直轄市。首都河內。

  自然地理 國土的3/4為山地、丘陵和高地。除紅河和湄公河三角洲外,平原十分狹小。北部山區多石灰巖,地勢由北往南逐漸降低,河流深切,至下遊匯成紅河三角洲。紅河以東為石灰巖山區。東北角為砂巖和板巖組成的低丘帶,間有稍寬的谷地。紅河以東地區富金屬和非金屬礦藏。太原–高平地區以鐵礦聞名,鴻基–太原有越南最大的煤田,鎢錫礦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紅河以西多由花崗巖、片麻巖等構成的山體,從西北向東南綿延數百千米,有許多2 000米以上的高峰,其中黃連山的主峰番西邦峰海拔3 142米,是越南的最高峰,也是中南半島的最高點。在黑水河右岸一帶,主要為鈣質臺地,被紅河支流切割成許多溝谷。在黑水河流域大華區的超基性巖侵入體中,有豐富的銅礦,並伴有多種金屬,以山蘿省的安州縣較為集中。黃連山地區盛產磷灰石,此外,河內西部地區產金礦。清化省的古定鉻鐵礦世界著名,約占世界總儲量的15%。

  長山山脈自藍江南下,綿延於越、老、柬邊境,長1 000多千米,構成越南地形的骨架,除個別山峰海拔高達1 500~2 000米外,大部分山地比較低矮。從藍江到武嘉河段的長山山脈東坡,地勢陡峻,緊逼海岸;西坡地勢平緩,逐漸向湄公河階地傾斜。在越、老邊界上有2 000米以上的花崗巖山峰。局部地區因風化作用形成一些低矮的隘口,成為東西向的交通要道。

  平原占全國面積的1/4。紅河三角洲為北部最大的平原,土壤肥沃,水利條件優越,是越南北方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南部湄公河三角洲,是越南南方的重要水稻產區。中部為狹長的海岸平原。河流大多源自長山山脈,流程短促,入海時因挾帶的泥沙沖積成規模狹小的三角洲。長山山脈部分山體沿中部海岸分佈,特別從峴港灣到嘎那角岸線曲折,多岬角和山丘環抱的天然港灣,主要有峴港、歸仁、芽莊和金蘭灣等。

  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4℃左右,1月13~18℃,7月29℃左右。11月至翌年4月為幹季。5~10月為雨季。平均年降水量1 500毫米以上,山地迎風坡可達3 000毫米以上。7~11月中部地區多臺風,帶來大量雨水。全國除個別地區外,水熱條件對水稻和熱帶作物的生產非常有利。大部分地區為磚紅壤。但三角洲的沖積土,土壤肥沃,大部分為耕地,種植水稻。西原地區由玄武巖風化而成的土壤,大多已開發為種植園,是越南橡膠的主要產區。森林資源豐富,森林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30%,主要為熱帶森林。樹種繁多,常見的有龍腦香科、樟科、榕屬和東京柚楠等。海拔1 700米以上的山區分佈亞熱帶森林和針闊混交林。竹子分佈普遍。有1 000多種鳥類和400多種獸類,主要有虎、豹、鹿、象、犀牛、猴子、野牛、孔雀和鷓鴣等。

  居民 全國人口密度居中南半島首位,平均每平方千米264人。其中以紅河三角洲和九龍江三角洲密度最高,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北部、南部和東部的沿海平原,每平方千米100人左右;中部和西北部山區每平方千米僅10~30人。越南是多民族的國傢,有54個民族,以越人(又稱京人)為主,約占總人口的89%。少數民族有岱依(又稱土族)、傣、儂、苗、瑤、尚、占和高棉等族。其中以岱依、傣、儂等族人口較多,合占少數民族人口的一半。居民大多信佛教、天主教。通用越南語。

  歷史 約在公元前250年已有瞭冶金術,使用銅鑄的生產工具和牛拉犁。公元初以後,開始建設水利工程,學習雙季稻種植技術,飼養牲畜,並從事紡織、編織業。至968年成立獨立的封建國傢。15世紀,在沿海築海堤,並在各地開挖河渠,在清化省至今仍有15世紀稱為“黎朝河”的運河。農業的發展,促進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平原地區的紡織、陶器、煉鐵、鑄銅業和手工藝等都較發達,形成瞭一些集市;山區開發銅、鐵、金、銀等礦。18世紀上半葉,阮氏封建集團控制瞭越南南部,版圖擴大到湄公河三角洲,並進行大規模墾荒,南方經濟有瞭顯著進步。1858年法國入侵,1884年越南淪為法國“保護國”。1940年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1945年9月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接著法國殖民者卷土重來,越南人民經過9年的戰鬥,於1954年取得奠邊府戰役的勝利,法國被迫簽訂《日內瓦協議》,以北緯17°為界,將越南分為南、北兩方。不久,美國在越南南方扶植傀儡政權。1961年,越南人民開展抗美救國鬥爭,於1975年5月取得勝利,統一瞭全國。1976年改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1977年9月2日加入聯合國。

圖1 越南典型的喀斯特山地景觀

圖2 河內巴亭廣場(中為胡志明陵墓)

  政治 國傢設主席,為國傢元首。越南共產黨為唯一政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和胡志明思想為指導思想。國會是國傢的最高權力機關。

  經濟 越南系發展中國傢。經濟以農業為主。1986年越共六大確定實行革新開放路線。1996年在八大上制定2020年基本實現國傢工業化的發展目標。近年來經濟保持較快增長速度。1990~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7%,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約1 016億美元。

  2006年,越南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3.5%。主要工業部門有電力、煤炭、冶金、機械制造、化工、采礦、建築材料、紡織、造紙等。重工業主要分佈於北部地區,如鴻基煤炭基地、太原鋼鐵基地,以及河內的機械制造和越池的化工等。南部地區工業以食品、制糖、紡織、木材加工等農林產品加工工業為主,胡志明市是主要工業中心。

  農業耕地面積830多萬公頃。其中稻田約占一半以上。2006年農林漁業總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0.4%。農田主要集中在三角洲、河谷低地和沿海平原,紅河三角洲和九龍江三角洲是越南的兩個農業基地。其中紅河三角洲的稻田占三角洲面積的90%。水稻種植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根據播種季節大致分為夏稻和秋稻兩種。水利設施較好,肥料充足,可種雙季稻。九龍江三角洲開發較晚,大部分地區已辟為稻田,其中一半以上地區可種雙季稻。在前江、後江西段和同塔梅平原,每年夏季河水泛濫後,宜種晚熟型的浮稻。中部高地區,以遊耕農業為主,多種旱稻和玉米。經濟作物主要有天然橡膠、黃麻、甘蔗、棉花、茶葉、花生、咖啡、煙草和水果等。

  漁業資源豐富,沿海有1 000多種魚類,漁場主要分佈在北部灣沿岸海域和泰國灣及東南沿海一帶。每年2月前後,是北方的主要捕魚季節。湖沼水面面積約12萬公頃,紅河是主要的淡水魚捕撈基地。同塔梅平原又是著名的天然“魚庫”,前江、後江之間的河間平原有大規模的養殖場。湄公河還產鱷魚。

  交通運輸便捷。2006年全國有鐵路3 220千米,其中連接河內和胡志明市的幹線鐵路長2 700餘千米。公路總長13萬多千米。三角洲地區河網密集,水運方便。水運線總長1.1萬千米,沿海主要航線4 200千米。主要海港有海防、鴻基、頭頓、胡志明市、歸仁、芽莊、金蘭灣、峴港等。全國共有大小機場90個,其中15個為民用機場。3個國際機場為:河內市的內排機場、峴港市的峴港機場和胡志明市的新山機場

  2010年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1 556億美元,其中進口840億美元,出口716億美元,逆差124億美元。進口商品主要為原料、燃料、機械零件、成品油、鋼鐵、紡織、皮革原料、電子產品及零件、微機、摩托車及化肥等。出口額超過10億美元的商品有原油、大米、電子產品、橡膠、咖啡、服裝紡織品、鞋類木材及水產品。越南同世界上150多個國傢和地區建立瞭貿易關系。主要貿易夥伴為美國、歐盟、東盟、日本及中國。

圖3 越南高臺教寺院大殿

圖4 下龍灣風光

  越南旅遊資源較豐富,但旅遊業發展歷史較短。2010年共接待國外遊客310萬人次。主要客源國和地區為中國、韓國、美國、日本、中國臺灣等。主要景點有河內的還劍湖胡志明陵墓巴亭廣場,胡志明市的統一宮、蓮潭公園等,以及廣寧省的下龍灣

  主要經濟區:①紅河三角洲及紅河中遊地區。全國重要農業區。主要礦產分佈區和重工業的集中地。農業耕作精細,主產水稻,有北方“糧倉”之稱。該區也是越南的甘蔗、咖啡、茶葉的重要產區。沿海一帶是北方水產和食鹽的主要產區。河內、海防、下龍(鴻基)為經濟中心。②九龍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地位僅次於紅河三角洲。約占南方總人口的1/3,集中瞭60%~70%的農業人口。多沼澤,大部已開墾種植水稻,其他作物有椰子、煙草、玉米和薯類等。工業以碾米、木材加工、制糖、卷煙和釀酒等為主。主要城市有胡志明市等。③中部地區。位於南、北兩個三角洲之間。西為長山山脈,森林密佈,人口稀疏,盛行遷徙農業。東為沿海狹長平原,人口稠密,沿岸的三角洲大部辟為稻田,是越南雙季稻種植最多的地區。西原地區可種植橡膠、甘蔗、咖啡、茶葉等熱帶、亞熱帶作物。中部的清化和義安兩省為植棉和飼養水牛較多的地區。沿海產海鹽。工業以農產品加工和小手工業為主。主要城市有峴港、順化等。④北部山區。人口稀少,森林茂密,是主要的林業區,有許多國營林場。農業以旱作為主。礦藏豐富,開采煤、磷酸鹽、石墨和鋅等礦藏。

  文化 越南已形成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普通教育學制為12年,5年小學,4年初中和3年高中。全國共有376所高等院校。著名高校有河內國傢大學順化大學太原大學胡志明市國傢大學等。主要報刊有:《人民報》、《人民軍隊報》、《大團結報》和《共產主義》月刊等。國傢通訊社為越南通訊社。

  對外關系 奉行全方位、多樣化的獨立自主外交路線,對外工作重點是“融入國際社會、搞好周邊關系、妥善處理大國關系”。積極開展對外交往,地區和國際地位日益提高。至2011年,已與173個國傢建交,並同20個國際組織及480多個非政府組織建立合作關系。1995年7月加入東盟。同東盟其他國傢關系日益密切。1950年1月18日與中國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