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南部民族名。狹義指先秦時建都會稽(今浙江紹興),戰國初一度強大爭霸中原的越國及其部族。廣義是對戰國、秦、漢時期自交趾至於會稽七八千裡的沿海地區(略當今蘇、浙、閩、臺、粵、桂六省區及越南北部)及其土著居民的泛稱。這一地區為《禹貢》揚州之域,故又稱“揚越”;因其居民“非一種”,“各有種姓”,故又稱“百越”。據其語言、習俗和地域的差異,秦漢時的越人依當時的稱謂又可分為東甌、閩越、南越、西甌和雒越。

圖1 越人用器陶匏壺 (廣州龍生崗出土)

  東甌和閩越(略當今浙、臺、閩一帶)源出先秦之越。越國在戰國後期為楚所滅,其部族首領仍稱越君。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繼滅楚之後,降服瞭越君,以其地置會稽郡(治今江蘇蘇州)。秦統一六國後,隨即派兵大舉進攻百越,廢閩越王無諸和東海王搖,以其地置閩中郡(治今福建福州);開新道、鑿靈渠以行軍運糧,於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平定南越、西甌(今兩廣地區),設置南海、桂林和象郡(分別治今廣東廣州、廣西桂平西南古城和廣西崇左境),大徙中原之民與百越雜處。但西甌餘眾退據叢林繼續抵抗,並曾挫敗秦軍,秦軍統帥屠睢死於此役。

圖2 南越式銅提筩(西漢,1983年廣州象崗山南越王墓出土)

  秦二世元年(前209),陳勝吳廣起義,被廢黜的無諸和搖也率領越人隨著鄱君吳芮投入起義行列。秦南海郡龍川令趙佗當時代行南海尉事,乘機起兵,控制瞭南海、桂林和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都番禺(今廣東廣州)。

  漢高帝五年(前202),漢王朝建立,無諸因功復立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治今福建福州);惠帝三年(前192),復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治今浙江溫州),世稱東甌王。高帝十一年,漢派陸賈使南越,封趙佗為南越王。十二年,立越裔南武侯織為南海王,居揭陽(今廣東揭陽)。這時,西甌君長也南面稱王,南徙雒越(今越南北部)的蜀王子也稱安陽王。呂後時(前187~前180),因限制南越關市,引起趙佗不滿,趙佗自稱南越武帝,發兵攻打長沙國邊邑,並於呂後末年滅西甌、安陽兩國,設置交趾、九真兩郡。文帝初(前179~前174),南海王反,漢擊平之,徙其民上淦(今江西新幹)。文帝派陸賈再次出使南越,說服趙佗撤去帝號。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閩越攻東甌,東甌請舉國內徙,被安置在江淮之間。元鼎四年(前113),南越王趙興以其母邯鄲人摎太後的旨意上書武帝,請求內屬,但丞相呂嘉反對。次年,武帝派韓千秋率兵二千往討,呂嘉殺死趙興、摎太後及漢使者,舉兵反漢。漢武帝遂派伏波將軍路博德和樓船將軍楊仆統兵十萬,於元鼎六年滅南越,以其地置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並開珠崖、儋耳兩郡。元封元年(前110),閩越反,漢出兵討之,閩越諸將殺其王以降,當地居民被漢朝遷徙到江淮一帶。至此,百越各族全部置於漢王朝郡縣統治下。

圖3 越式銅鼎(西漢,1983年廣州市象崗山南越王墓出土)

  東甌、閩越與漢族混合的“山越”,在東漢末三國初(3世紀初)還很活躍,到南北朝後逐漸從歷史上消失。而嶺南百越卻長期留存。東漢建武十六年(公元40),交趾雒越征側、征貳曾發動反漢鬥爭,並波及九真、日南、合浦等地,延至建武十九年始克討平。西甌,東漢稱烏滸,人口眾多,靈帝建寧三年(170),鬱林太守谷永曾招撫十餘萬,開置7縣。魏晉以後,嶺南百越有蜒、獽、俚、獠、㐌等名稱,“隨山洞而居”,分佈很廣,他們是今天壯侗語各族的先民。

  秦漢時永昌郡西南(今雲南省西南與老撾、泰國、緬甸接境地帶)的撣國和滇越,珠崖、儋耳的“雒越”,也是百越的一部分,他們當時使用“木弓弩,竹矢,或骨為鏃”,還較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