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時間內發生躍遷的次數。單位為秒1

  原子能級間的躍遷是由原子與場之間的相互作用引起的。A.愛因斯坦於1917年首先提出瞭兩個能級間的3種躍遷過程和躍遷概率的概念。設上能級n具有能量En,下能級m具有能量Em。沒有外加輻射場的情況下,原子可能從能級n躍遷到能級m,並放出一個頻率為νnm的光子,νnm=(EnEm)/hh為普朗克常數,稱為自發躍遷。自發躍遷概率用Anm表示。有外加頻率為ν的輻射場時,原子與此場相互作用可能從能級n躍遷到能級m,並放出一個光子,也可能從能級m躍遷到能級n,並吸收一個光子。兩者統稱為受激躍遷。受激躍遷概率分別用Bnm ρ(ν)和Bmn ρ(ν)表示,其中ρ(ν)是輻射場單位頻率間隔中的能量密度,Anm稱為愛因斯坦A系數,BnmBmn稱為愛因斯坦B系數。愛因斯坦還得出瞭3個系數之間的關系:

A nm=(8π 3/ c 3) B nm g n B nm= g m B mn

式中的g是能級的簡並度。躍遷概率可用量子力學進行理論計算,實驗上可從譜線強度、激發態壽命、譜線的反常色散等的測量中推算出來。

  原子中發生的躍遷主要是電偶極躍遷,對通常的光譜線而言,其躍遷概率大至1091左右,小至1041以下。磁偶極躍遷和電四極躍遷的概率比前者要小好幾個量級。

  躍遷有選擇定則,選擇定則不允許的躍遷稱為禁戒躍遷。出現禁戒躍遷的原因一般有兩種:①能級結構復雜,一般的LS耦合或jj耦合並不能準確地表征能級的狀態,因此通常的選擇定則不完全適用,實際計算出的電偶極躍遷概率並不為零。②磁偶極躍遷或電四極躍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