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湖南省嶽陽市西門城樓。中國江南古代名樓。扼長江,臨洞庭。始為三國時吳國都督魯肅訓練水師時構築的閱兵臺。唐開元四年(716)在閱兵臺舊址建樓,因位於大嶽山之陽,故名。唐宋以來此樓重修達30餘次,現存建築為清同治六年(1867)建。此樓因北宋范仲淹作《嶽陽樓記》而名揚天下。1988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樓造型莊重,為三簷三層盔頂純木結構。主樓平面呈長方形,寬17.24米,深14.54米,通高19.72米。四面環明廊,中間以4根楠木柱承荷全樓大部分重力,再用12根柱為內周,支撐二樓。外圍繞以20根簷柱,彼此牽制,結為整體。飛簷與屋頂用傘形架傳載荷重,屋簷下鬥栱的形式似北方建築中的“如意鬥栱”,層壘相對,是罕見的建築結構(見圖)。

  全樓榫卯交接,未用一釘,工藝精巧,結構嚴整。三層飛簷與樓頂均覆蓋黃色琉璃瓦。整樓建築充分顯示出中國古代建築的民族風格。樓內一樓懸掛歷代名人雅士的詩詞對聯,二樓正中懸掛清乾隆年間書法傢張照書寫的《嶽陽樓記》大型雕屏。樓左側有仙梅亭,右側有三醉亭。樓南北兩端的短磚墻開有兩門,門額各書“北通巫峽”和“南極瀟湘”。此樓與湖北黃鶴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著名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