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東北角和美洲北極地區的土著居民。又稱愛斯基摩人。約12萬人(2001)。分佈在俄羅斯、美國、加拿大、丹麥和格陵蘭島。分佈地區西起白令海峽,東至格陵蘭島,綿亙約5 000千米;最北伸入北緯82º,最南到達北緯55º。屬蒙古人種北極類型。信仰薩滿教和萬物有靈。大多自稱“因紐特”,其意為“人”。住在格陵蘭的自稱卡拉利特人或格陵蘭人,住在阿拉斯加的自稱愛斯基摩、伊努皮克>尤皮克,住在西伯利亞的自稱尤伊特西雷尼克。此外,各個分支均有各自的名稱,多達數十種。過去習稱的愛斯基摩(Eskimo)一名源出蒙塔格奈尼語(屬阿爾岡昆語),自16世紀以來,即由歐洲人及其他民族用以指稱北極居民。此名一度被認為含義是“食生肉者”,雖仍不甚明瞭,但一般認為指雪鞋。

雪地上的因紐特人

  因紐特人體質特征與北亞人相近,皮膚多為淺黃褐色,常有“蒙古斑”;頭發粗黑,微呈波狀;眼睛為褐色,有內眥褶痕跡;臉部寬平,顴骨突出;鼻梁平直,偏長而窄,或呈鷹鉤狀。相傳其祖先約在四五千年前自亞洲中北部遷至白令海峽兩岸,爾後逐漸向東擴散。使用本民族語言,分為數十種方言。格陵蘭的因紐特文字,系1721年創制,用拉丁字母拼寫,並通用於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因紐特人;俄羅斯的因紐特文字,乃1937年創制,用斯拉夫字母拼寫。

  因紐特人認為人有兩種靈性,即名字和靈魂。人的活力存在於名字之中,人死以後,名字即離開屍體而進入孕婦體內,並在胎兒身上再生。所以,新生兒一般采用新近死去的親人的名字,認為如此可承襲他的能力。在他們的觀念中,動物亦有靈魂,宰殺動物時要舉行禳解儀式。

  社會以地域集團為單位,一般有二三百人。沒有氏族部落組織,亦無年齡等級組織,僅以親屬關系和友誼關系為社會團結的紐帶。各地域集團居住分散,相隔較遠,彼此很少交往。自然首領是薩滿,多為受人尊敬的優秀獵手。首領的職責通常是給人禳災治病,主持儀式和慶典,並不行使世俗領導或權威。勞動有性別分工,男子狩獵和建屋,女子制皮和縫紉,無專職手工業者。所需用具和武器,由自己制造,並成為個人財產,可以出借,但不出售,也不贈送,死後隨之殉葬。婚姻為一夫一妻制。青年夫婦可與任何一方的父母居住,亦可獨立成傢。經濟以海上狩獵為主,陸地狩獵為輔。采集也占有一定地位。狩獵武器主要用魚叉、標槍和弓箭。魚叉最富特色,叉柄長約1.2米,多用木桿或獨角鯨齒制成,前桿裝有鐵質叉頭,並有長繩與叉柄相連。一旦刺中海獸,叉柄即與前桿脫離,漂浮水面,獵人便可跟蹤追擊。海上狩獵一般乘坐特制的獸皮船。陸上交通則用狗拉雪橇。狗是唯一傢畜,在因紐特人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常以狗群多少作為財富標志。生活資料絕大部分來自獵物,以肉為食,以毛皮為衣,以油脂為燃料,以獸皮、獸骨和獸牙為材料制造器皿、工具和武器。房屋一般為半地窖式,門道極低,一般用石塊堆砌而成,其上覆蓋泥土。室內前寬後窄,前半部為活動場所,後半部供坐臥之用,每人都有固定位置,主婦靠近獸油燈旁。夏季住帳篷,用木架或骨架支撐,外蒙兩層海豹皮。冬季遊獵時建半球形雪屋暫住。有的也用雪屋作為冬季固定住所。雪屋用獸皮帳篷作支撐,上面用積雪壓成的雪磚砌成半球形,室內燃點獸油燈保持一定溫度。由於氣候寒冷,衣著均用各種獸皮制成。裝飾藝術,大多表現在武器的裝飾上,或用骨牙雕刻人像和動物,但不繪畫塗色。娛樂活動有角力、拳擊、擊棒、拔河、玩旋轉響器等。狩獵淡季,多以拜訪和宴會為消遣,尤以賽歌和講故事最引人入勝。民間故事豐富,包括動物寓言、創業傳說、巫覡神話、名人事跡等。

  近年來,在因紐特人的漁獵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已開始使用現代工具和工業產品,部分地區已用汽艇、摩托車、槍支火藥和煤油燈、煤油爐等。同時通過出售珍貴毛皮和鯨須等漁獵產品,換回糧食、罐頭食品、機制衣物、收音機以及各種生活用品。隨著貨幣經濟的滲入,在北美因紐特人社會中已出現貧富分化,湧現出一些富裕戶和個別資本傢。在格陵蘭地區,已有80%的因紐特人移居小城鎮,許多人在白人開辦的漁獵公司和罐頭廠當雇工。部分兒童能受到初等教育。生活條件的變化也給因紐特人帶來一系列新問題,例如白人的侵入,新式漁獵工具的使用,飲食結構的改變,新的疾病的傳入,貧富的分化,以及對白人雇主的依賴等,完全打亂瞭固有的生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