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急性精神刺激或強烈情感反應引起的、具強烈感情色彩的一種常見心理疾病。又稱癔病,音譯為歇斯底裡。其精神病狀與強烈情感因素有關,而其軀體病狀與暗示、自我暗示有關。再次發病不一定有明顯的精神因素。患者可有強烈的情感性、高度暗示性、高度自我顯示性、豐富的幻想性等性格特點。人格中如果上述特點突出,則稱為癔癥型人格。癔癥的發病與文化背景有關,科學發達地區本病已少見,臨床表現亦與患者的文化背背景有關,如農村中附體癥狀多於城市。本病多於青壯年發病,女性遠多於男性。傳統分類把癔癥歸入神經癥。

  臨床表現 可分為精神癥狀和軀體癥狀。

  精神癥狀 有情感爆發、意識蒙矓狀態、昏睡狀態、甘塞爾氏綜合征、童樣癡呆、身份障礙、遺忘癥等。身份障礙屬自我意識障礙。在中國,尤其在廣大農村地區,身份障礙最多見的形式是附體狀態:患者以死去的親人或某種超自然的存在(如狐貍精)的身份自居,言語、表情和舉止都扮演著另外一種身份。癔癥性遺忘癥的特點是它的階段性或故事性。患者所遺忘的限於某一時期,或圍繞某一中心內容的有關情節。所謂癔癥性神遊癥(患者由傢中出走,無目的地遊蕩,意識恢復後對這段經歷完全或部分遺忘),實際上也是一種身份障礙。

  軀體障礙 包括感覺功能妨礙和運動功能障礙,也是多種多樣的,如癔癥球(感覺有一球狀異物卡在咽喉處)、體表一定區域界線分明的感覺脫失,感覺過敏,失聽,失明,失音,一個或幾個肢體癱瘓、強直,站立步行不能,震顫,抽動,痙攣發作等。這些功能脫失不僅不像器質性疾病,而且跟解剖學顯然矛盾。

  在集體場合(如學校),有一個人患癔癥後,周圍目睹這現象的人會由於暗示與自我暗示,相繼出現癥狀相似的癔癥發作,稱為癔癥流行

  治療 應以心理治療為主,根據患者的人格特點、心理社會問題和臨床特點采用相應的方法,如暗示、支持、行為矯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