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元前6世紀古希臘寓言傢伊索的名義流傳的古希臘寓言集。其中大部分可能為伊索本人或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其他人所作,同時也包含一些此前和此後出現的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大多是動物故事,其中的一部分(如《狼與小羊》、《獅子與野驢》等)用豺狼、獅子等兇惡的動物比喻人間的權貴,揭露他們專橫、殘暴、虐害弱小,反映瞭平民或奴隸的思想感情;《烏龜與兔》、《牧人與野山羊》等總結瞭人們的生活經驗,教人處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當,形象生動,為人們所喜喜聞樂見,因而在古代希臘流傳很廣,經常為人稱引。前4~前3世紀之交,時任馬其頓駐雅典總督的得墨特裡奧斯曾編訂瞭《伊索寓言》,收集寓言故事近200個。這個版本成為後來的各種伊索寓言版本的基礎,但它本身卻散佚瞭。1世紀古羅馬寓言作傢費德魯斯和2世紀古希臘寓言作傢巴佈裡烏斯曾經利用伊索寓言的題材寫作寓言,稱為“伊索式寓言”。伊索寓言曾傳下許多抄本,其中多有異文。第一部根據古代傳世抄本校訂的《伊索寓言》印刷本出現於15世紀。後來學者們又根據不斷發現的材料進行修訂、補充,逐漸形成傳至今世的《伊索寓言》。《伊索寓言》對歐洲寓言創作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早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伊索寓言開始傳入中國。中國刊印的第一個伊索寓言譯本名為《況義》,於1625年面世,收寓言故事38則。19世紀以後,不斷有新的伊索寓言漢譯本面世,使《伊索寓言》成為在中國流傳最廣的外國文學作品之一。

圖1 《伊索寓言》插圖:開玩笑的牧人

圖2 《伊索寓言》中《狼與小羊》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