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整個侏羅紀和白堊紀期間廣泛發育於中國全境的重要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褶皺和斷裂變動、巖漿噴發和侵入活動及部分地帶的變質作用。

  中國地質學傢翁文灝於1927年以冀遼的燕山為標準地區創名,原義代表侏羅紀末期、白堊紀初期產生的不整合、火成巖活動和成礦作用。1929年翁文灝又將燕山運動劃分為A、B兩幕,分別代表前髫髻山組、前王氏組的不整合。丁文江(1929)把燕山運動分為三幕,其中把晚三疊世瑞替克期後的印支運動稱為燕山運動第一幕幕。謝傢榮(1936、1937)將燕山運動分為五期,分別以前門頭溝組、前九龍山組、前東嶺臺組、前坨裡組、前長辛店組的不整合或假整合為代表。張文佑等(1941)認為燕山運動包括寧鎮、興安、閩浙3次地殼運動。黃汲清(1945)認為謝傢榮的燕山運動第一幕應屬印支旋回,並將北京西山區的燕山運動分為前九龍山組與髫髻山組、前坨裡組、前長辛店組三個幕。後來(1960)黃汲清又將中國東部的燕山運動分為五期,並認為燕山運動是中國東部、俄羅斯遠東和西伯利亞的主要造山運動,甚至波及到中國西部。趙宗溥(1959、1963)先後將中國東部的燕山運動劃分為三個和六個造山幕,並認為此運動延續到始新世。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地質學者已對燕山運動進行過大量研究工作。一般認為,在不同的構造部位,燕山運動的強度與表現形式有著明顯差別,如中國東部以至整個西濱太平洋帶,燕山期的構造變動與巖漿活動有著愈向太平洋方向愈加強烈的演變規律。燕山期的地殼運動與構造變動具有長期性與多幕性相統一、漸進與激化相交替的特點,與此相應,燕山期的巖漿噴發與侵入活動也具有多期次性的特點。燕山期為中國重要的變形期與成巖、成礦期,也是中國基本構造格架的形成期與改造期。燕山運動不僅為中國的重要地殼運動,而且這一時期的地殼運動對整個環太平洋帶以至部分特提斯帶等都有著重要影響,因而燕山運動應屬洲際性的重要構造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