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哲學傢、美學傢。生於克拉科夫城,卒於克拉科夫城。早年曾在波蘭裏沃夫大學學習哲學和數學,後又在德國格丁根與弗賴堡大學追隨E.胡塞爾研究現象學,1918年獲博士學位。隨後在中學任數學教師,1924年任裏沃夫大學哲學講師,1933年任哲學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波蘭各大學關閉而重新回到中學任教。1945~1949年任克拉科夫費日龍大學哲學教授,1949~1956年輟教專事研究,1956年恢復大學教職,1963年退休。1949年當選為波蘭科學院院士,19664年起為波蘭國際哲學院院士。主要著作有《文學的藝術作品》(1931)、《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1937)、《關於世界存在的爭議》(1947)、《藝術作品的本體論》(1962)、《體驗,藝術作品和價值》(1969)等。

  因加爾登畢生致力於哲學本體論,特別是藝術哲學本體論的研究。他接受瞭胡塞爾的現象的直觀、直接的描述等方法,但不同意胡塞爾的先驗唯心論立場,並試圖通過研究知識對象存在的性質和方式,最終解決實在論與唯心論之間的爭端。他的具體研究目標和方法,是分析各種實在與可能的客體的基本結構。他還把對藝術作品的本體論研究,作為其一般本體論研究的組成部分。同時,因加爾登也把本體論運用於美學。他的美學研究主要包括:①對文學作品的結構層次,即語音層、意義層、客體層和圖式化展現層的研究;②分析藝術的價值結構,即探討美學質素系統和藝術質素的對應系統。正是由於這些研究,使他成為20世紀西方現象學美學及文學理論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