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邏輯學說。因指推理的理由、依據,明指知識、學問。因明即通過宗(論題)、因(理由)和喻(例證)進行論辯和推理的學問。宗、因、喻3部分組成的論式稱三支比量(式)。其中又以因支最為重要,故稱因明。實際包含內容為邏輯學與認識論兩個部分。邏輯學方面主要是對邏輯規則和邏輯謬誤的研究。前者研究因本身的特徵(因三相)與宗、因、喻三支之間關係(九句因);後者著眼於三支可能出現的邏輯謬誤,總結出似宗九過(失)、似因十四過和似喻十過。認識論部分是對現量和比量的研究,大致致為直覺知識或推理知識兩范圍。古印度的佛教思想傢豐富、發展瞭因明學說,使其達於頂峰。因明學伴隨佛教傳入中國,逐漸形成漢傳因明與藏傳因明兩個傳統,是中國邏輯史的組成部分。

  形成與發展 因明在古印度的形成與發展可分為三段:①古因明時期。包括古印度正統婆羅門哲學中的正理派學說和佛教中陳那出世之前的因明理論。正理派的邏輯學說導源於古代辯論術所產生的邏輯問題,並以五支比量(宗、因、喻、合、結)為基本推理形式。佛教方面接受並研究因明大約始於說一切有部。大乘佛教空宗拒絕建立因明理論。大乘有宗的世親曾有因明專著,但俱佚。世親已對“因三相”理論加以總結。②新因明時期。陳那對印度因明作出創造性貢獻,其九句因理論和改造確立的三支比量式是新因明的基本內容。陳那變以往類比推理為演繹推理,使印度邏輯思維水平進入新的高度。③量論學說發展時期。陳那的再傳弟子法稱對以往因明加以批判總結,從形式到內容都有發展。法稱的邏輯學稱為量論,其體系中極大地突出瞭認識論作為邏輯學基礎的重要性。法稱的量論有兩個特點:一是因明更加缺乏“純邏輯”性質而與佛學體系緊密結合;二是認識論基礎稍稍偏離瞭瑜伽行派的唯識無境立場而帶有經量部的實在論色彩。

  漢傳因明 中國內地學者研習和發展印度因明的產物。5~6世紀,印度龍樹的《方便心論》和《迴諍論》,世親的《如實論》等古因明著作先後被譯成漢文,但影響不大。7世紀,唐玄奘在印度留學15年,回國後譯出商羯羅主《因明入正理論》和陳那《因明正理門論》等新因明重要著作,並在譯場講授因明,培養出一批因明造詣很高的佛傢弟子。弟子窺基註疏《因明入正理論》8卷,世稱《大疏》,最為流行。神泰的《因明正理門論述記》,今僅存殘本。玄奘及其弟子對因明有重要發展,成為當時世界因明研究的高峰。幾十年後,因明隨法相唯識學的消亡而歸於沉寂。五四運動以後,漢傳因明研究出現第二次高潮。歐陽竟無與章太炎等共同努力,在金陵刻經處內設立支那內學院,培養瞭一批弘傳唯識和因明的人才。1919~1949年,內地共出版因明著作約30種。重要的譯著有呂澂的《因輪抉擇論》和《集量論釋略抄》,代表性的註疏有丘檗的《因明正理門論疏》和熊十力的《因明大疏刪註》。呂澂的《因明綱要》、虞愚的《因明學》、周叔迦的《因明新例》、陳大齊的《因明大疏蠡測》等著作提高瞭因明研究水平。一些佛學院和高等學府也相繼開設瞭因明課。1950~1966年,呂澂、虞愚等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因明研究,發表瞭一批論文,成為因明研究的新起點。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因明瀕臨亡絕。

  藏傳因明 廣大藏、蒙學者繼承和發揚印度因明而創立的成果。8世紀,印度瑜伽中觀派始祖寂護入藏,與藏人合作譯出陳那的《因輪抉擇論》,成為第一部藏文因明著作。此後藏譯傢吉祥積智軍空護等再譯陳那的《因輪抉擇論》,譯出法稱的《正理滴論》、《因滴論》、《觀相屬論》、《成他相續論》等重要因明著作及其註疏。後來,印度佛教在本土衰微,大批佛教學者攜經卷來到西藏。西藏佛教開始復興。11世紀,留學印度歸來的瑪善慧譯出法稱的《釋量論》《論議正理論》。俄·洛丹喜饒譯出法稱的《量決定論》、《釋量論莊嚴疏譯疏》。獅子幢、信慧等譯出陳那的《集量論》。至此,陳那和法稱的全部重要因明著作及其註疏都被譯成藏文。《因明入正理論》也先後從印度梵本和中國內地漢譯本譯成藏文。藏、蒙學者消化印度因明,作出大量註疏,寫出瞭有新見的因明學術著作。12世紀,恰巴曲森(又名法獅子)選取法稱《量決定論》的重點加以闡釋,著成《量論攝義頌》及自釋,形成藏傳因明最具特色的“攝類辯論”研習方式。經其弟子(世稱“八大獅子”)廣為傳播,成一時之風氣。13世紀,薩迦派薩班·貢噶堅贊依據《釋量論》,參照陳那和法稱的其他著作,著《正理藏論》,系統闡述因明義理,評論以往因明學說,創立瞭自己的因明體系,是藏傳因明中最重要的學術著作之一。14~15世紀,格魯派始祖宗喀巴全面研究印藏因明著作,撰成《因明七論入門》,主張因明也是人們脫凡成佛的理論。他的弟子賈曹傑、克主傑、僧成等齊力闡發其師因明思想,多有著作問世。17世紀中葉,格魯派掌握藏地政權,宗喀巴的因明思想廣為傳播。此後300年間,因明學者輩出,著作甚豐,比較重要的有龍朵及其弟子的《因明學名義略集》,工珠·元丹嘉措的《量學》,普覺·強巴的《因明學啟蒙》等。1984年國傢民族圖書館整理館藏藏文因明書目,僅藏蒙學者自著的多達200種。藏傳因明主要依據陳那的《集量論》和法稱的因明著作,經歷瞭一個由《正理滴論》到《量決定論》、再到《釋量論》的過程,包含很多認識論的內容。藏傳因明是佛教各派僧眾的必修課,在藏族地區有廣泛的影響。

  20世紀70年末以來的因明研究 20世紀70年代以來,因明學術講座、討論、培訓初見成效,培養出一批中青年因明學者,他們已經開始利用現代邏輯工具來研究因明,漢藏因明也有所交流。一批因明新作相繼問世,如沈劍英的《因明學研究》和《佛傢邏輯》、巫壽康的《〈因明正理門論〉研究》、鄭偉宏的《佛傢邏輯通論》和《因明正理門論直解》、楊化群的《藏傳因明學》、劇宗林的《藏傳佛教因明史略》、凱珠傑·格勒白桑的《量理海論》(藏文)、更登旦增等的《藏傳因明思路方法》(藏文)、吉美桑珠的《因明學的起源及其理論探討》(藏文)、姚南強的《因明學說史綱要》、劉培育等選編的《因明論文集》、《因明新探》和《因明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