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字、符號、公式、圖表等書面材料中獲取資訊的過程。人的知識,特別是間接知識,大部分都是通過閱讀得到的,因此,閱讀能力是一個人文化水準的重要標誌。

  就文字材料的閱讀而言,不論是拼音文字或表意文字,首先是把文字元號變成聲音。但這種解碼過程隻是在學習閱讀的初期階段才是重要的。到高級階段,閱讀主要是對書面材料的理解過程。而且,閱讀也不隻是被動地獲取知識,它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由閱讀者根據不同的目的加以調節控制的。例如,流覽一篇篇文章和要記住這篇文章所采取的閱讀方式是不同的。一般說來,人們對同樣的書面材料有不同的理解,常與這種主觀因素的作用有關。

  閱讀可以是朗讀,也可以是默讀。在某些情況下,如詩詞欣賞,朗讀有特殊功用。但就從書面材料中獲取知識而言,默讀更為重要,理解文字材料主要靠默讀。默讀時有無聲言語即內部言語的參與,但這種內部言語同逐字朗讀是不同的。默讀的速度可以比朗讀快2/3。材料越容易、閱讀技能越熟練,這種內部言語伴隨的現象也就越不明顯。

  閱讀時人眼的運動是一系列的跳動,即從一個註視點跳到另一個註視點。這種跳動歷時很短,其作用是把想要看到的文字保持在視網膜最敏感的部分即中央窩上。對文字的清晰視覺是在註視時得到的,註視時間約占全部閱讀時間的94%。在每個註視點上,能夠清晰看到的大約是2°視角的范圍(2~3個字),在此以外的視覺則不能提供文字材料的清晰形象,隻能顯示出文字的輪廓,句間的標點與段末的缺行等線索,這對於確定下一個註視點移向何處有重要作用。在朗讀文字材料時,眼睛註視的地方總是位於所讀文字的前方。註視點同念出的文字之間的距離稱為眼音距,這種距離通常以字數計量,可在一個人朗讀時突然把燈關掉,把他在黑暗中能夠繼續讀出的字數作為他的眼音距。研究發現,眼音距隨年齡和閱讀技能的增長而加大,也與文字材料的語法結構有關。因此,眼音距已被作為一種研究語法結構對閱讀影響的手段。

  閱讀理解是包括多種心理活動的復雜過程。心理學傢認為,理解有賴於把文字材料中所含的信息同人的頭腦中存儲的概念相匹配。閱讀理解既是從文字材料中獲取意義,也是主體賦予文字材料以意義的相互作用的過程。有一種理論模型認為,閱讀理解基本上可以分為微觀分析和宏觀分析兩種過程。前者包括字詞解碼(即把視覺符號轉化為語音)、詞義獲得和句子理解三個步驟,是對文字材料中的主要結構成分分解和重組的過程。後者包括段落分析和話語分析兩個步驟,是理解整個文意的過程。影響閱讀理解的外部因素包括文字材料和情境的物理特點,如照明條件,文字的字體、型號等;文字材料的易讀度,如字詞的常用程度,句子的長短與結構的繁簡,命題密度(即在一定長度的材料中出現的概念數)等;材料的概括與抽象的程度;由外部確定的閱讀目的;等等。影響閱讀理解的內部因素主要是閱讀者的知識基礎。此外,閱讀者的註意、記憶和思維也都是重要的內部因素。

  閱讀技能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對文字材料以越來越大的單位進行加工上。初學閱讀的人主要註意字詞的形狀與發音,更多地依靠語音的幫助;有經驗的閱讀者則主要註意詞的組合以及句法和語義結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不靠語音而直接從視覺符號獲取意義。良好的教學方法對促進閱讀能力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實驗證明,在指導閱讀時插入適當的問題,鼓勵學習者從書面材料作出推論,都有助於閱讀技能的提高。

  關於文字體系與閱讀的關系,研究表明,字母與讀音較為吻合的拼音文字,如芬蘭文和西班牙文,在學習閱讀的初期階段對兒童學習讀出每個詞是有幫助的。但是,讀出一個詞並不等於理解瞭文字材料的內容,因此,字母與讀音的對應,以及文字體系的不同,對於高級階段的閱讀或對於熟練的閱讀者並不是一個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