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乃至否定一切穩定的肯定的東西的思想,特別是否定一切傳統的思想。作為一種思想傾向,虛無主義古已有之,例如古希臘哲學傢高爾吉亞認為無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不能認知;即使能認知,也不能言說。但真正被視為一種思潮並被稱為虛無主義則是19世紀在俄國出現的,當時俄國作傢把那些反對專橫暴虐、反叛傳統和社會秩序、追求個性絕對自由、行事乖張的人稱為虛無主義者。德國F.尼采也被認為是虛無主義的一個典型代表,他認為“上帝死瞭”,要拋棄一切傳統,重新估計一切價值。虛無主義表表現為各種形態,如傳統虛無主義、道德虛無主義、知識虛無主義(懷疑主義)、國傢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民主虛無主義等。虛無主義在社會變革初期可以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這種極端思想常常對社會穩定產生破壞作用,即使在革命或改革的過程中,這種思想也不利於自覺的革命或改革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