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的狀態參數(溫度、鹽度、密度和聲速等)隨深度變化較顯著的水層。

  在溫度、鹽度、密度和聲速四類樓中樓中,隻有溫度樓中樓鹽度樓中樓可以“獨立”出現,密度樓中樓和聲速樓中樓則依附前兩者而伴生。在溫度和鹽度兩類樓中樓中,對某一海區或某一時段而言,其中之一又往往起主導作用。

  樓中樓種類的劃分有多種:若按要素隨深度的變化是遞減還是遞增,可將樓中樓分為正常躍躍層、逆躍層。對正常躍層若按躍層所在深度的深淺劃分,可將其分為淺躍層和深躍層,深水區會出現雙躍層。若按躍層成因和躍層變化的時間尺度劃分,可將躍層分為三類:主躍層、季節性躍層和短時性躍層。按不同的劃分方法確定的躍層通常是相互聯系的,例如淺躍層往往與短時性和季節性躍層相對應;而如果海水較深,有的深躍層特征值隨時間變化很小,具有主躍層的特征。

  主躍層(或主溫躍層 又稱永久躍層(或永久溫躍層),是大洋熱力結構的重要組成。其強度在經向和緯向都有變化。在緯向上,赤道附近的主躍層較強、較薄,其上界深度也較淺;隨著緯度增高,主躍層在中緯度逐漸變弱,上界深度變深,厚度也稍微增加;在較高的緯度,主躍層重新變淺,厚度減小,強度加大;最後,在極鋒區出現於海洋表層。在經向上,沿赤道一帶的主躍層有著自西向東逐漸變淺的趨勢。大洋主躍層的這種水平變化,主要取決於大洋環流和局地年平均的海–氣能量交換強度;大洋表面的風系和風生環流對主躍層也有重大影響。

  大洋主躍層的存在,對於海洋深層中的聲傳播有重大影響。海洋中的深層聲道處於主躍層的下界附近(約1 000米深處),在聲速垂直廓線出現最小值的水層之中,因此,主躍層的強度和深度的任何變化,對於海洋中的水聲探測和通信均有重要影響。

  季節性躍層(或季節性溫躍層 主要是中緯度海區的一種特征,在春季和夏季形成並發展,深度一般在50~100米之間,其深度和強度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在秋季和冬季,由於海洋表層受冷卻和強風的攪拌混合作用,上層混合得相當均勻,原先在春夏兩季發展起來的季節性躍層的位置下降,溫度梯度也較弱,幾乎變成等溫水層,直到深度約為200~300米的主溫躍層的上界為止。

  在低緯度海區,季節性的溫度差異不足以形成明顯的季節性躍層,因此主溫躍層較接近於海洋表層,其上界深度大致在100~150米深處並直接成為風混合層的下界。

  在高緯度海區由於強烈的冬季冷卻,主溫躍層更深;在緯度高於60°的海域,主溫躍層完全消失,然而季節性躍層仍然可以形成,特別是在表層鹽度較低的水層中,往往可以形成密度鉛直梯度較大的躍層。

  短時性躍層 具有代表性的是周日溫躍層,這是海洋上混合層中溫度周日變化所導致的一種躍層。進入海面的太陽輻射能,大約有90%在海面厚約10米的水層中被吸收,因此隻要海洋表面在白晝有足夠的熱量輸入,周日躍層便可在任何緯度的海域中形成。白晝形成的躍層,在午後增強並加深,其溫度變化一般可達1~4℃,而厚度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海面風力的攪拌混合作用的強弱,一般可達10~20米。夜間,由於海面向上輻射熱量,海洋表層溫度下降,密度增大,白晝形成的躍層隨著被破壞而消失。特別是在晴朗而平靜的夜間,海面由於輻射而冷卻,往往會形成一個厚度僅約1厘米的“逆溫層”。這時,海面的溫度可能比其下1厘米處的溫度低零點幾度。周日躍層的強弱,正比於海面在一天內吸入的總熱量,反比於周日躍層的厚度(深度)。一般來說,在春季海面得到的熱量多於失去的熱量,因此,周日躍層對整個上混合層的加熱和季節躍層的形成有貢獻;秋季,海面的凈通量是向上的,海面冷卻導致的對流運動往往能貫穿整個上混合層,從而對於上混合層及季節躍層的加深有著重要作用。除周日溫躍層外,還存在與天氣過程有關的短時性躍層。見海洋層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