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劇種。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春節期間,嵊縣(今嵊州市)農村6名說唱藝人首次化裝登臺,串演《十件頭》、《賴婚記》、《倪風煽茶》等,唱腔以“落地唱書調”(“吟哦調”)為主,隻用篤鼓、檀板按拍擊節,的篤之聲不斷,故被稱為“的篤班”,又名“小歌班”。隨著小歌班在浙東南各城市流傳,劇碼逐漸改取坊間唱本或移植亂彈劇碼,如《珍珠塔》、《雙珠鳳》等。曲調也由用幫腔演唱的“吟哦調”向樂隊伴奏發展。1916年後,,數度進入上海,為區別於“紹興大班”,以“紹興文戲”之名演出。在伴奏、唱腔、表演等方面,也借鑒紹劇、京劇等劇種。1923年,在嵊縣辦起第一個女子科班,短期訓練後即以“紹興文戲”、“文武女班”之名進入上海演出。1936年後,女班終因扮相俊美,曲調流暢,而取代瞭男班,盛行於浙江和上海,時稱“女子文戲”。1938年秋,已用“越劇”名稱代替“女子文戲”。1942年,袁雪芬在大來劇場首倡改革,聘請呂仲、韓義、鄭傳鑒等為編導;以劇本制代替幕表制;建立導演制度;改革服裝;采用油彩化妝;改進舞臺佈景、燈光;充實樂隊,並與琴師合作創造定弦sol、re的尺調腔,成為新越劇的聲腔基調。演員在表演上也吸收昆曲和話劇表演藝術之長,使越劇得到豐富和發展。1947年夏季,為反對舊戲班制度,籌建劇場和戲校,發展越劇事業,“十姐妹”(尹桂芳、袁雪芬、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竺水招、張桂鳳、徐天紅、吳筱樓)義演《山河戀》,與破壞越劇改革的勢力展開鬥爭。

越劇《孔雀東南飛》劇照(陳佩卿飾焦仲卿,張茵飾劉蘭芝)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越劇事業得到迅速發展。經過長期實踐,逐步形成瞭一種優美抒情、詩情畫意的獨特風格,而且出現瞭一批代表性劇目,如《梁山伯與祝英臺》、《西廂記》、《紅樓夢》、《祥林嫂》、《追魚》、《碧玉簪》等,其中絕大部分已攝制成影片。越劇還多次出國演出,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演員隊伍也有瞭新的發展,一些劇團還進行瞭男女合演的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