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島國。位於加勒比海北部牙買加島上。東隔牙買加海峽與海地相距200千米,北距古巴約140千米。地處加勒比地區的心臟地帶,是美歐通往巴拿馬運河的必經之道。面積10 991平方千米,為西印度群島僅次於古巴島和伊斯帕尼奧拉島(即海地島)的第三大島。人口269.88萬(2009),其中黑人和黑白混血種人占90%以上,餘為印度人、歐洲人、華人等。英語為官方語言。多數居民信奉基督教,約占總人口數的80%,少數信

奉印度教和猶太教。全國分為3個郡和14個區。首都 金斯敦。

圖1 金斯敦市

  牙買加島東西長235千米,南北最寬處(從北部的聖安斯貝至最南端的波特蘭角)為82千米,最窄處(從南部的金斯敦至北部的安諾托貝)不足36千米。海岸線長1 220千米。地形以山地和高原為主,沿海為沖積平原。東部以山地為主,藍山山脈海拔900米以上,最高峰藍山峰海拔2 256米。中部和西部為丘陵和石灰巖高原(占全島面積的60%),海拔300~900米,巖溶地貌發育,多洞穴、幹谷。境內多泉水和瀑佈。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四季和晝夜溫差不大,年平均氣溫27℃,年溫差不到5℃。地處東北信風帶,受地形與信風影響,降水量分佈差異很大。面迎信風的東部山區年降水量可達2 500毫米以上,東北部曾達5 600毫米;背風的南部平原地區年降水量在1 000毫米左右。全年有兩個雨季(8~10月和1~5月)和兩個旱季(11~12月、6~7月)。夏季多颶風。主要礦藏鋁土礦儲量居世界第四,品質較高,其鋁含量為50%,是世界第四大鋁土生產國。其他礦藏有金、銅、鐵、鈷、鋅、錳、石膏、大理石等。

圖2 牙買加沿海風光

  原為阿拉瓦克印第安人居住地。1494年C.哥倫佈來此。1509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655年被英國占領。1670年成為英國殖民地。17世紀末至19世紀初,成為英國販賣奴隸的市場之一。1866年劃為英國直轄殖民地。20世紀30年代民族民主運動突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進一步高漲。1959年獲得內部自治權。1961年牙買加退出西印度聯邦,1962年8月6日宣佈獨立。為加勒比地區英屬殖民地中第一個獨立國傢。英聯邦成員國。

  根據1962年8月6日生效的憲法,國傢元首為英國王,由英王任命的總督作為代表。總督任命眾議院多數黨領袖為政府總理,並根據總理提名任命各部部長;內閣由總理和不少於11名部長組成,對議會負責。議會由參、眾兩院組成,任期5年。眾議院議員由普選產生。主要政黨有:①人民民族黨,成立於1938年。②牙買加工黨,成立於1943年。③新牙買加聯盟,成立於2002年。

  歷史上曾長期保持單一的農業經濟結構,主要生產供出口的蔗糖、香蕉、可可、咖啡等。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迅速發展起鋁土礦開采和氧化鋁工業,並帶動建築業、制造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鋁土、蔗糖和旅遊業是國民經濟的最重要部門和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122億美元。貨幣名稱牙買加元。

  鋁土礦的開采冶煉是牙買加最重要的工業部門,鋁土業出口創匯多年來一直位居全國各行業首位。制造業較發達,主要有制糖食品加工、卷煙、金屬制品、電子設備、建築材料、化學制品和紡織等工業。紡織、服裝業發展迅速。耕地面積約27萬公頃。森林面積約26.5萬公頃,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0%。主要種植甘蔗和香蕉,其他還有可可、柑橘、咖啡和紅胡椒等,主要分佈在沿海平原和河谷地區。糧食需進口。旅遊業發展迅速,主要旅遊點有金斯敦、蒙特哥貝等。公路運輸較發達,有良好的公路網,總長17 925千米,其中約4 991千米是柏油路面。鐵路339千米,橫貫全島,全部經營貨運,主要為鋁土業服務。水運亦較發達。沿海有13個港口,金斯敦港為世界第七大天然港,是加勒比海的一個主要中轉站。其他港口有蒙特哥貝、安東尼奧港、莫蘭特貝。金斯敦的諾曼·曼利國際機場和蒙特哥貝的唐納德·薩格斯特國際機場有通往北美、歐洲和加勒比地區國傢的航線。主要進口石油、食品、機械產品等;主要出口鋁礬土、氧化鋁、蔗糖和香蕉等。主要貿易對象為美國、英國、德國和加拿大。美國是最大貿易夥伴和主要投資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援助來自荷蘭、德國、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等。

  牙買加重視與拉美國傢的關系,積極發展同加勒比地區國傢的團結合作,促進地區一體化,是加勒比共同體和共同市場的創始國之一和加勒比國傢聯盟成員國。同美國關系密切。同英國保持傳統友好關系。1972年11月21日牙買加與中國建交。牙買加已成為中國在加勒比英語國傢中最大的貿易夥伴。

  中小學實行免費教育。全國成人識字率為86%(2009)。為加勒比英聯邦國傢的地區性大學——西印度大學總部所在地。主要報刊有《新聞集錦日報》、《明星晚報》、《牙買加紀事報》、《牙買加之聲》和《旭日報》等。牙買加通訊社為官方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