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象牙上雕刻出各種圖案和形象。通常也指用象牙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藝品,簡稱牙雕。用於牙雕的象牙是象的上齶的兩顆門齒。牙雕的工藝流程主要有選擇牙料、鑿粗坯、雕刻細部、修光、打磨等。雕刻技法有陰刻、浮雕、圓雕、鏤雕等。

  外國牙雕 歐洲牙雕製品出現得很早。法國多爾多涅河地區發現瞭距今4萬年的牙雕工藝品。希臘克裏特島出土瞭米諾斯文明時期的牙雕藝術品“蛇女神”和人像。古羅馬帝國時期最著名的的牙雕是“佈裡西亞首飾盒”,上面飾有15塊浮雕牙雕。8世紀,西班牙象牙雕刻中心為科爾多瓦和昆卡,品種以首飾盒為主。13世紀,歐洲牙雕以法國巴黎為中心。15世紀初,意大利威尼斯、佛羅倫薩的牙雕興起,作品主要是宗教人物像或鑲嵌象牙雕刻的櫥、櫃等傢具。17世紀,德國牙雕藝術傢G.佩蒂爾C.安格邁爾等聞名於歐洲。17世紀後,歐洲牙雕流傳到中國。20世紀以來,歐洲牙雕逐漸衰落。

  在亞洲的印度河地區,發現有公元前2500年的牙雕。前1800年,巴基斯坦的塔克西拉是傳統的牙雕產區。阿富汗在3世紀也產牙雕。17世紀,在印度邁索爾創建瞭牙雕學校,傳授牙雕技藝。在非洲,尼日利亞、貝寧15世紀所產的牙雕極為著名,為紐約、巴黎的博物館所收藏。

  中國牙雕 以公元前4 800多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的小盅、匕等為最早,已運用掏膛、淺刻、磨光等工藝。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瞭商周時期象牙的梳、筒、杯、碟、碗、飾片等,其中婦好墓出土的象牙杯最為珍貴(見圖),體現出高度的藝術水平。西周史籍記載的牙雕工藝品有尊、觚、笏及象牙裝飾的床、象輅等。春秋初期的劍柄鞘牙雕工藝品以整根象牙雕刻而成,鞘中掏空以納劍,外表淺刻精細的蟠夔紋。秦漢至宋,因象牙數量少而珍貴,由宮廷控制,禁止民間使用。宮廷使用的牙雕工藝品有印、笏、牌、束帶、尺、刀柄、劍鞘、發簪、球等,但傳世和出土文物很少。唐代出現染色、敷彩的牙雕工藝品,即將象牙雕成器具,磨光後染成紅、藍、綠等色,再於其上鏤刻圖案,有的又在鏤刻圖案上施彩繪。這一技法對後世的象牙雕刻產生深遠影響。宋代出現象牙球。即以一塊完整的象牙,從外至內逐層鏤雕成層層相套的薄殼牙球。當時已有3層,各層可自由轉動。金代女真族的牙雕腰帶稱吐鶻,多以狩獵為題材,為中、下級官吏所佩戴;並明文禁止民間以象牙制作器皿或裝飾刀柄、床榻等。元、明、清時期,牙雕工藝有較大發展。元代官府設有牙雕作坊。帝王禮儀繼承古制,出行乘象輅,車輛和座椅上裝飾象牙雕刻的龍、螭等圖案,並描金。在社稷祭祀禮儀場合,官員都使用牙笏。禦用監負責造辦禦前所用的牙雕工藝品。清代象牙進口增多。在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設牙雕作坊,專為宮廷服務。此外,廣州、蘇州民間牙雕也很興盛。

  中國象牙雕刻主要產於北京、廣州等地。品種有人物、花卉、亭臺樓閣、山水風景、仿古器皿、象牙球、粉盒、印章、首飾盒、胸針、鼻煙壺、國際象棋、筷子等。北京牙雕以人物圓雕見長,題材多為仕女、武將、神佛等,“蟈蟈白菜”是獨特傳統品種。廣州牙雕以玲瓏剔透的鏤雕技法而聞名,“畫舫”、“蟹簍”為獨特傳統品種。中國已禁止文物之外的象牙交易。

夔鋬象牙杯 (高30.5厘米,殷墟婦好墓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