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1954年越南人民反抗法國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戰爭。又稱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越南人民發動八月革命,宣佈獨立,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根據《波茨坦協定》,英國和中國軍隊分別進駐北緯16°線南、北接受日軍投降。為恢復殖民統治,法國在英國支持下重返越南。9月23日,法軍在西貢(今胡志明市)登陸,強佔越南民主共和國政權機關。越南人民奮起反抗,南部抗戰爆發。法軍不斷擴大侵略範圍,侵入柬埔寨、老撾,並把戰火擴大到越南的整個南部和南中部。。1946年3月,根據中法協定,中國軍隊撤出越南北方。法軍進駐越南北部的河內、海防等城市。同年,越法雙方經過談判,先後簽訂《三六初步協定》《九一四臨時協定》,法國承認越南為印度支那聯邦和法蘭西聯邦內擁有自己的政府、國會、軍隊和財政的“自由國傢”。但法國不斷進行武裝挑釁,逐步擴大占領區。12月19日河內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戰爭全面爆發。翌日,胡志明發表《告越南人民書》,號召全國抗戰。

圖1 胡志明(中立者)在抗法戰爭中主持司令部會議

  戰爭初期(1946–12~1947–12) 法軍憑借優勢兵力采取速戰速決方針,發動全面進攻,首先侵占河內、海防,控制紅河三角洲,並在峴港登陸,占領廣治、順化,控制交通幹線,對越軍實施南北分割。越軍在河內等地進行頑強抗擊後,撤到農村和山區,建立根據地,開展遊擊戰,采取持久戰戰略。1947年10月7日,法軍發動秋冬攻勢,進犯越北抗戰根據地,企圖消滅越軍主力,摧毀其領導機關。越軍誘敵深入,分割包圍,於12月22日粉碎法軍進攻,殲敵5 000餘人,取得越北戰役的勝利。法國速戰速決戰略失敗,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圖2 在奠邊府戰役中被俘的法軍官兵(1954)

  第二階段(1947–12~1950–12) 法軍改變戰略,實行“以越制越、以戰養戰”方針,對占領區進行“綏靖”,對解放區加緊蠶食和“掃蕩”,並扶植西貢政權,擴充其軍隊。1949年6月,前國王保大在西貢建立偽政權。越南為鞏固抗戰政權,在解放區開展經濟建設,促進糧食和武器生產,建立正規軍、地方軍和民兵遊擊隊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采取以遊擊戰為主、以運動戰為輔的方針,並於1950年1月起與中國、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傢相繼建立外交關系。同年7~8月,陳賡將軍和中國軍事顧問團應邀赴越。9月16日,越軍在中國支援下,發動北部“邊界戰役”,掃清瞭越中邊界地區的法軍重要據點,收復高平、諒山等市鎮,鞏固和擴大瞭越北根據地,打通瞭中越交通線,開始掌握北部戰場的軍事主動權。

  第三階段(1950–12~1954–07) 1950年12月,法美簽訂軍事援助協定,美國在進行朝鮮戰爭的同時,把大量武器裝備運進越南,並派遣軍事顧問團幫助組建西貢部隊,插手越南戰爭。1951~1952年,越軍大力開展運動戰,在北部先後發動紅河中遊、和平、西北等局部反攻戰役,在中部和南部戰場廣泛開展遊擊戰。解放區逐漸擴大,鄰邦老撾、柬埔寨的抗法戰爭也不斷取得新進展。越、老、柬組成聯合陣線,在戰鬥中互相支持,密切配合。1953年春,越軍協助寮國戰鬥部隊發動上寮戰役,解放桑怒。同年8月,納瓦爾擔任法軍總司令。他在美國顧問參與下,制定《納瓦爾計劃》,企圖通過強化占領區的統治、組建機動部隊、增強軍事實力,在美國軍事援助下於18個月內殲滅越軍主力,奪回軍事主動權。11月,法軍占領越西北重鎮奠邊府,並將其建成強大的集團據點。1953~1954年,越南在解放區開展減租減息、土地改革以及整軍運動,並在越南和老、柬各戰場發起進攻,奠邊府的法軍日益孤立。在以韋國清為首的中國軍事顧問團的幫助下,越軍於1954年3月13日至5月7日對奠邊府發起進攻,經過55天激戰,殲滅法軍1.6萬餘名,俘虜法軍司令卡斯特裡準將及其指揮部全部人員。越軍在奠邊府戰役的勝利,迫使法國於同年7月在日內瓦會議上簽訂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協議。

  越南抗法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洲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傢和各國人民的同情和支援下,越南人民與老撾、柬埔寨人民並肩戰鬥,共殲滅法軍和偽軍56.19萬人,結束瞭法國在越、老、柬三國的殖民統治,越南北緯17°線以北地區完全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