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1975年,美國為爭奪世界霸權,以遏制共產主義為由對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國進行的侵略戰爭。因主戰場在越南,故名。又稱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或越南抗美救國戰爭。

  戰爭背景 印度支那三國曾為法國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佔領。日本投降後,法國派兵重返印度支那,恢復殖民統治。1954年7月,有關國傢達成《日內瓦協議》,,承認三國的主權、獨立、統一和領土完整,禁止任何國傢向三國派駐軍事人員及在其領土建立軍事基地、幹涉其內政。協議規定,越南北方和南方以北緯17°線為臨時軍事分界線,並在規定時間內舉行自由選舉,實現和平統一。美國違反協議精神,以遏制所謂“共產主義擴張”為借口,於同年9月策劃建立東南亞條約組織,將越南南方、老撾、柬埔寨置於其“保護”之下;繼而在三國扶植親美政權或極右勢力,阻撓和破壞三國的和平統一。在越南南方,美國對吳庭艷傀儡政權進行大量經濟和軍事援助,並派軍事顧問幫助其擴充軍隊,殘酷鎮壓民主進步力量。在老撾,美國於1958年策動政變,支持右派政權發動內戰。為反對美國幹涉和國內獨裁統治,越南南方人民於1959年開展武裝鬥爭,1960年12月成立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1961年2月組建越南南方解放武裝力量。老撾人民於1960年在桑怒和查爾平原建立解放區,抗擊右派軍隊進攻。隨著越南南方和老撾武裝鬥爭的興起,美國政府先後批準擴大駐南越和老撾軍事顧問職能,直接參與兩國內戰。1961年初J.F.肯尼迪就任美國總統後,加大對南越和老撾軍援力度,並於4月、11月先後批準向南越派遣特種部隊和作戰支援部隊,對越實行武裝入侵。

圖1 在越南戰爭中美軍實施機降作戰

  戰爭過程 按美國軍事行動的性質,可分為三個階段。

  特種戰爭階段(1961.5~1965.1) 美國首批特種部隊進入南越後,開始發動由美軍事顧問指揮南越軍隊作戰、美特種部隊及支援部隊直接參戰的特種戰爭。12月,美軍首批武裝直升機部隊抵達西貢(今胡志明市)。隨後,陸續增兵,使駐越美軍在一年內由3 000餘人增加到1.1萬餘人,作戰飛機和武裝直升機達220餘架。1962年2月,將駐越軍事援助顧問團改組為軍事援助司令部,並開始實施“戰略村”計劃,企圖通過把農民集中到嚴密設防的村莊,達到隔絕、削弱直至消滅南方解放武裝力量的目的。3月,美軍支援南越軍在平陽省實施“拂曉”行動,采取“油點擴散”、“分進合擊”等戰法,使用武裝直升機和裝甲車進行“清剿”和“掃蕩”,同時對叢林植被和農作物施撒化學戰劑。南方解放武裝力量廣泛開展遊擊戰,變“戰略村”為戰鬥村,並摸索出對付武裝直升機群的戰術,逐漸扭轉被動局面。與此同時,南越各大城市佛教徒和其他階層民眾為抗議迫害,掀起大規模反獨裁鬥爭浪潮,導致美國於1963年11月支持軍方發動政變,殺死吳庭艷。同月,肯尼迪遇刺身亡。繼任者L.B.約翰遜總統進一步強化侵越戰爭,欲將戰火擴大到越南北方。1964年1月在南方再次策動政變,推翻傾向中立的楊文明政權。但美軍和南越軍在戰場上繼續失利。南方解放武裝力量在北方支援下主動出擊,搗毀大部分“戰略村”,控制南方2/3的地區。美國政府企圖通過戰爭升級尋找出路,扭轉日趨惡化的不利局勢,於8月上旬派軍艦侵入越南民主共和國領海,蓄意制造 北部灣事件 ,並以此為借口出動飛機轟炸北方港口。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授權總統在東南亞使用武裝力量。面對美國的戰爭恫嚇,越南軍民堅持抗戰,並於12月起展開戰略反攻,取得平也戰役的重大勝利,宣告瞭美國特種戰爭計劃的破產。

圖2 美軍在峴港登陸

圖3 越南人民軍攻占西貢偽總統府

  局部戰爭階段(1965.2~1968.12) 1965年2月,南方解放武裝力量襲擊波來古美軍基地。美軍對北方進行報復空襲,並從3月2日起開始實施代號“滾雷”行動的持續大規模轟炸。3月8日,美國出動地面部隊在峴港登陸,並從4月起不斷增兵。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泰國、菲律賓等國也相繼出兵,使戰爭升級為以美軍為主、以“南打北炸”為基本特征的局部戰爭。至1968年,侵越美軍兵力達到54萬餘人。越南北方針鋒相對,在抗擊美國轟炸的同時,派出人民軍部隊南下,同南方軍民並肩作戰。1965年6月起,美軍開始在南方實行“搜索與摧毀”戰略,對沿海地區和中部高原反復進行“清剿”和“掃蕩”。人民武裝實施機動作戰,連續粉碎美軍1965~1966年和1966~1967年兩個旱季攻勢。與此同時,美國對北方的轟炸不斷升級,從軍事目標擴大到經濟和民用設施,從北緯20°線延伸到中越邊界,從間隔數日實施到每天晝夜進行,從高爆炸彈到凝固汽油彈,從1965年的投彈幾萬噸到1968年的上百萬噸,給北方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在中國和蘇聯等國援助下,越南北方軍民開展全民防空和搶修運動,擊落千餘架美機,確保瞭“胡志明小道”等交通線的暢通。1968年初,南方人民武裝力量發起大規模“新春攻勢”,攻擊西貢、順化等上百個城鎮和軍事基地,導致美國國內反戰浪潮急劇高漲、美軍部隊士氣嚴重低落。3月底,美國政府被迫放棄戰爭升級政策,宣佈停炸20°線以北地區,並從5月起在巴黎同越南北方開始和談。11月1日,美國全面停止對北方的轟炸和炮擊。

圖4 越南南方人民在西貢集會慶祝解放

  戰爭越南化階段(1969.1~1975.4) 1969年1月R.M.尼克松就任美國總統後,開始奉行戰爭越南化政策,即通過軍事援助將戰爭任務逐步轉移給南越軍隊,以使美軍最終從越南戰場脫身。6月,南方民族解放陣線聯合其他愛國力量成立南方共和臨時革命政府。7月,美國開始從南越撤軍。1970年3月,美國為改善戰場態勢,在柬埔寨策動軍事政變,顛覆西哈努克政府。4月下旬,印度支那三國四方(越南北方、越南南方、柬埔寨、老撾)組成抗美統一戰線。月底,美國以摧毀“越共庇護所”為由出兵入侵柬埔寨,將戰爭擴大到整個印度支那。11月,美國恢復對北方的轟炸,並加強在老撾境內的軍事行動。1971年2~3月,美軍為切斷“胡志明小道”、盡快“體面地”結束戰爭,指揮南越軍隊實施 “藍山719行動” ,向越南溪山至老撾車邦9號公路沿線發動進攻,結果遭慘敗,戰爭越南化政策嚴重受挫。8月起,南越軍隊開始承擔全部地面作戰任務。年底,駐越美軍降至15萬餘人。1972年3月底,越南人民軍發動春季攻勢,越過非軍事區開始戰略進攻。美國再次恢復對北方的轟炸,並對海防等港口佈雷封鎖。12月,美國為達到“以炸迫和”的目的,對河內和海防實施連續12晝夜的“聖誕節轟炸”。北方軍民英勇抗擊,擊落包括34架B−52轟炸機在內的81架美軍作戰飛機。1973年1月27日,美國與越南南、北方在巴黎簽訂《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2月,老撾交戰雙方實現停火。3月底美國撤軍後,繼續支持南越西貢政權、柬埔寨朗諾政權頑抗。1975年3~4月,柬、越人民武裝力量發動總攻,分別解放兩國全部國土。

  結局與影響 越南戰爭是在冷戰背景下發生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美國使用瞭當時除核武器外所有的先進武器,但由於師出無名,失道寡助,遭到包括美國人民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的反對,雖耗資2 000多億美元,最終付出重大損失撤出印度支那。戰爭中,美軍陣亡46 266人,非戰鬥減員10 326人,傷153 311人,失蹤和被俘5 486人。戰爭的失敗,使美國在美、蘇爭霸態勢中陷於被動,被迫進行全球戰略收縮。越南人民在中、蘇等國支援下,與老、柬人民並肩戰鬥,以傷亡200多萬人的代價,實現瞭國傢統一。伏擊和反伏擊、“掃蕩”和反“掃蕩”是此次戰爭的主要作戰樣式,為研究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特別是熱帶叢林地帶開展遊擊戰、運動戰以及城市戰提供瞭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