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學中指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相等,從而經濟總量處於均衡狀態時的總需求。此概念在19世紀20年代即已出現。1820年,英國經濟學傢T.R.馬爾薩斯在《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中首先提出,由於有效需求不足,社會存在發生經濟危機的可能性。1936年,英國經濟學傢J.M.凱恩斯出版瞭《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正式建立起以有效需求不足為核心的一整套宏觀經濟理論體系,奠定瞭這一概念在當代宏觀經濟學分析中的重要地地位。凱恩斯認為,有效需求由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組成,它是社會總就業和總收入的決定力量。由於存在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和人們對貨幣需求具有“靈活偏好”3條基本心理規律,有效需求不足成為經濟運行中的常見狀態。因此,凱恩斯建議,應該由國傢通過增加公共開支等方式對經濟進行幹預,以增加有效需求,實現充分就業。

  見總供給曲線、總需求曲線。